無論什麼樣的答案,只會引來更多的為什麼,寶寶似乎永遠沒有滿意的時候,許多爸媽最後都會惱羞成怒,以草草打發作收。 其實,寶寶的為什麼背後可是有發展上的意義!兩歲開始的孩子,對周遭世界充滿了無比的好奇心,捧馨園他們有太多的事情想瞭解,也有太多的疑惑想解開,但是有限的語言能力卻又無法充分表達,當他們發現這短短的「為什麼」三個字,就可以讓大人回答他所有的疑問,正好可以滿足他的需要,於是就順理成章的問個不停了。另外,這階段的孩子語言能力正快速發展,他們有語言對話上的強烈需求,但是大人又不見得有空陪他們聊天,這時只要問上「為什麼」,大人就會和自己說個不停,
自我中心、具象化:此階段的思考仍具到自我中心影響,且只專注於事物的某一,而忽略其他層面。這些都會影響幼兒的思考與推理,具象化則是只注意到具體可觸碰及可
觀看的事物。而且幼兒比較容易了解與生活相關的關係、概念及方法。n 以直覺推理,隨成長才能更具邏輯概念。推捧馨園幼兒的認知能力發展與年齡有關,但他們的學習潛力驚人,不能低估他們的思考、推理、記憶及解問題的能力。因此教育重點可放在:n 提供充分的遊戲間n 促進幼兒彼此互動與合作
n 主動幫助幼兒發展思考能力、學習概念及技能n 適時提問、激發他們深入思考或探索n 教幼兒使用新工具的方法n 鼓勵幼兒創作或檢討自己的作品n 鼓勵幼兒使用語言、圖畫或其他媒介表達自己的想法
有關媒體對幼兒的影響與認知發展能力有關,而認知發展力又與其他發展緊密扣連,由此可知發展與學習的各層面息息相關。在此階段雖能使用符號思維能力,理解一個東西可以代表一個東西,雖能夠用心
中小學的教育政策與改革常會牽動學前教育階段,因此對於臺灣中小學課程研究的進展,必要加以探討,供本研究結果之分析比較用。黃政傑、張嘉育(2004)曾回顧 1980 年中期的中小學課程研究,因政治解嚴和課程領域歸國學人與本土研究人力增加的因素影響,課程研究的版圖開始擴充,課程研究的範圍除持續關注學校正式課程的發展外,亦走向檢視課程的政治
議題,尤其是對教科書的內容分析,在研究目的上具有詮釋性、批判性的色彩。1990 年中期迄今,延續了前期的社會-政治批判取向,捧馨園繼續建構課程發展和課程改革的學理外,開始關注弱勢族群教育及多元文化教育導向。在研究方法或取向上,則開始走向俗民誌、質化研究和行動研究。
高新建、許育健(2005)針對臺灣 1994-2003 年課程領域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內容分析,其分析架構包括三大類:研究範圍(包括教育階段、教育層級、領域學科)、研究主題、以及課程類型。該研究發現:國內課程研究篇數以國小和國中居多,幼稚園階段的課程研究篇數較少;研
究主題相當廣泛,且有不少與當時的課程背景因素或課程政策有密切的關聯,例如:有許多課程研究環繞在國民中小學的課程改革。課程論及課程哲學思想的研究遠較課程實務為少,其幼兒教保研究期刊 2013 第 11 期 47 47
中以投注在課程實施、課程發展、課程設計較多,課程決定及潛在課程相對受到較少的關注。由以上臺灣中小學課程研究的發展概況得知,課程研究的焦點會隨政治社會的脈動,以及政策做為的影響。參、研究方法
一、研究資料來源為瞭解臺灣幼兒教育階段課程研究的發展概況,本研究以近廿年以來,所發表或出版的幼教課程相關研究論文為研究範圍。資料範圍包括:1991 年至 2011 年間出版的國科會專題研究、
相關連結 ; 捧馨園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