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氣:如何解決專業知識問題理解原文的第二個麻煩是,每一篇文章都有不同的專業知識或文化脈絡,如果不是該主題的專家,你通常對文中小從人名、地名,大到核心的概念都無法掌握。當然,這並不是說你必須擁有數學文憑才能譯數學文章,或者擁有餐飲系文憑才能譯食譜,面對專業的特殊主題,雖然你最好要有多於常識的背景知識,但更重要的是你要有「勇於承認我不知道」的能力。沒有人能夠對一本書所牽涉的主題百分之百理解,即使是跟作者同行的博士教授也一樣(理由詳見「編譯同盟」一文)。面對浩瀚的知識大海,譯者唯一可以倚仗的武器就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譯者必須「勇於承認我不知道」,這樣可以讓想要協助的人快速切入問題所在,而不是在良莠不齊的半成品譯稿中,費盡千辛萬苦,只找到一半問題。所以要理解原文,一是語言能力問題,二是要夠勇敢(願意承認我們的無知)。(在此特別向編輯同行呼籲一下,我們的工作應該鼓勵論文翻譯者「勇於承認我不知道」,承認譯者有權利說我不知道,甚至要求譯者一定要把不理解的地方如實說明,這樣我們才有可能找適當的專家解決問題。)

 

中、外的住宅建築和居家陳設目前漸趨相同,但許多傳統的建築、陳設依然存在,而有些名稱確實很難翻譯。像中文裡所謂「樓」,指的是兩層以上的館舍建築,但英文裡卻找不到完全對等的字:ڊmansionڋ是「大廈」,含義比較接近「樓」,但ڊmansionڋ也指「大宅院」或「公寓」。ڊhouseڋ泛指各種房屋,而ڊbuildingڋ不一定兩層以上。ڊfloorژstoreyژstoryڋ是「樓層」,不是「樓」。有人用過chamber, pavilion, terrace, pagoda, lodge, tower 等字來譯紅樓、翠樓、黃鶴樓、鸛雀樓、岳陽樓等的「樓」,但那些都是不正確的用字。英文裡的ڊgableڋ指的是「尖頂屋兩個屋頂斜面在屋子兩端所形成的山形牆壁」,它常被簡譯為「三角牆」或「山形牆」,但這譯名容易讓人誤以為那是一種三角/山形的圍牆。霍桑(Hawthorne) 的小說The House of the SevenGables,有人譯為《七角屋》,那是把「有七個山形牆的一楝房子」變成「一棟七角形(heptagonal) 的房屋」了。9.10 中、英文的社會生活在食、衣、住之外,其他各層面也都有不少難以翻譯的名稱。像把「硯、砧杵、琵琶、簑笠」等英譯成ڊinkstone, washing mallet,Chinese lute, bamboo cape and hatڋ等,對不懂中國傳統事物的西洋人而言,若不見其物以及其用途,是不能確定其意涵的。同樣的,光把ڊsnuff,saxophone, chessmenڋ等翻成「鼻煙、薩克斯風、(西洋)棋子」等,對不懂西洋事物的華人而言,若不見其物以及其用途,也不可能以其名而知其實的。9.11 有些具體事物的名稱真的不容易翻譯,許多帶有特殊文化意涵的抽象名詞更是難以翻譯。例如,在中國文化裡,所謂「孝」指的是子女對父母的忠誠、尊敬、摯愛、負責、順從等等,所以它可能譯成ڊfilial piety,ڋڊfilial devotion,ڊfilial respect,ڋڊfilial duty,ڋڊfilial obedienceڋ等等,視場合而定。又如,中國人常講的「陰陽」,到底要譯成ڊthe feminine and the masculineڋ或ڊthenegative and the positiveڋ或ڊthe dark and the brightڋ或乾脆ڊYin and Yangڋ呢?還有,西方哲學常提到的ڊsubjectivityڋ是指當ڊsubjectڋڪ主體) 的性質,而「當主體」就是擁有觀點(perspectives)、經驗(experiences)、感受(feelings)、信仰(beliefs)、慾望(desires)、權力(power) 等等。但是,當你論文翻譯譯成「主體性」或「主體/主觀」時,它就能跟著表示有這麼多意涵嗎?
 

這學期翻譯的作品大都出自著名評論家、作家、作詞人如Margaret Mead等,也就是說,在市場上屬於較成熟的作品,因此在論文翻譯的過程中,我們幾乎都是採被動的姿態在學習、接收新的資訊;然而這次翻譯中時部落格短篇小說卻給我另一種思考面向,在翻譯素人作家部落格作品時,會開始出現想修改或增減的念頭,變為一個較主動的位置。以我翻譯的作品「面具」來說,我欣賞它震撼有力的結尾,但對它選用的字詞或敘事方式較為失望,認為這樣的故事情節應該配上具同等特色的文句,譬如「她運動指尖摸索一陣,忽然顯出一個訝異的表情;他正想問,忽然覺得下巴一陣涼。幾乎沒有用力,面具就被她輕輕地揭開了。她果然是命中注定、會見到最真實的我那人啊;他在心裡感嘆著,忽然聽到她發出一聲尖叫。」這段就出現了三個「忽然」,有些詞語的重複可以表達出層次或強調,但我覺得這裡的重複比較像一種疏忽,文中許多這類的問題令我對翻譯出來的成果不甚滿意,卻也不曉得該不改擅自修改原文。我並不是在推卸自己的翻譯責任,雖然中翻英與英翻中不太適合相互比較,但單就轉換的過程來說,我明顯覺得這篇翻譯的完整度不如上一個作品。這讓我重新思考翻譯者的位置,不同於之前討論過忠於原文與否的議題,這裡的問題是翻譯者除了語言、文化的轉換外,是不是也能作為一個「改寫者」,將一部作品重新改造,賦予它新的形象。令人卻步而不敢擅自改寫的原因在於這等於用別人的點子寫自己的作品,也許在學校裡學生可以試著做這樣的嘗試,但在市場上卻始終沒有「改寫」這一個文類。我們可以問的是:比較不成熟的作品就沒有被翻譯的權利嗎?如果譯者看出原著某部分的缺失,是否能當一個reviser使它更臻完善?這同時也牽涉到原著同意與否以及這樣的改寫是不是往更好的方向走的爭議,倘若原著不希望改變文章原貌,或是第三者看來這樣的改寫反而是扣分作用,畢竟社會上沒有絕對的價值觀,亦無斷定一篇文章好壞的準則,這樣究竟該不該改寫呢?
 

 

推薦網站:論文翻譯|智準翻譯社|專業品質保密服務宗旨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翻譯社 論文翻譯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rs0711 的頭像
    mars0711

    生活相關知識分享

    mars07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