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波羅行紀》由馬可波羅在獄中口述,由獄友寫成。《馬可·波羅遊記》是第一次較全面地介紹了中國,是影響極大的著作,描述了中亞、西亞、東南亞等地區的許多國家的情況,而其重點部分則是關於中國的敘述,以大量的篇章,熱情洋溢的語言,描述了中國無窮無盡的財富,巨大的商業城市,極好的交通設施,以及華麗的宮殿建築。這些敘述在中古時代的地理學史,亞洲歷史,中西交通史和中意關係史諸方面,都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馬可波羅對於我們中國文化中翻英的貢獻實在是不計其數,而他對中國文化的所見所聞也讓他家鄉的人民對中國有更深的了解,。
近年來,博碩士論文翻譯的需要日漸增多,原因是目前有些學校、系所或是老師,為了凸顯國際化的特色,對於碩博士的學位論文要求以英文撰寫,但是現今若本身的英文條件,可能並不是很好,論文翻譯成英文後,詞不達意,或者與前文不接續,有些研究以中文寫論文已詞不達意、長江黃河混濁不清,還要求以英文寫學位論文,最該擔心是東看西看來的文獻,要借用他人的概念或構想在論文中,引用(citation)、改寫(rephrase)不當可能衍生的問題。知道規矩的學生,寫中文論文時,如果參閱外文(英文為主)文獻,首要工作就是翻譯、進而將英文的被動式,改成中文的主動句法,如此做、就覺得已是了不得的大事,而如果參閱的是中文文獻,因為寫來寫去就是逃不出原作者的句法與句型,但為了表現也有「改寫」,下下之策就是將「的」改成「之」、將「因此」改成「所以」、將「換言之」改成「也就是說」,繞來繞去就是在「之」、「乎」、「也」、「者」的枝微末節上動工,這樣他也覺得是改寫,任何一類行業或形式的翻譯,例如論文翻譯、期刊翻譯、廣告翻譯、小品或小說翻譯,皆有自己常用的專有名詞、術語或慣用語,對於譯者而言則必須先做調查和資料的收集。許多用字詞彙甚至是隨著時代潮流在做演進或發展的,譯者不但要洞悉該個領域,也得注意時下的變化,包過新舊語言的交替或轉變等等,這些都必須由專業人士來做翻譯的工作,才能完成論文翻譯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