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論文翻譯 (20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馬可·波羅行紀》由馬可波羅在獄中口述,由獄友寫成。《馬可·波羅遊記》是第一次較全面地介紹了中國,是影響極大的著作,描述了中亞、西亞、東南亞等地區的許多國家的情況,而其重點部分則是關於中國的敘述,以大量的篇章,熱情洋溢的語言,描述了中國無窮無盡的財富,巨大的商業城市,極好的交通設施,以及華麗的宮殿建築。這些敘述在中古時代的地理學史,亞洲歷史,中西交通史和中意關係史諸方面,都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馬可波羅對於我們中國文化中翻英的貢獻實在是不計其數,而他對中國文化的所見所聞也讓他家鄉的人民對中國有更深的了解,。

近年來,博碩士論文翻譯的需要日漸增多,原因是目前有些學校、系所或是老師,為了凸顯國際化的特色,對於碩博士的學位論文要求以英文撰寫,但是現今若本身的英文條件,可能並不是很好,論文翻譯成英文後,詞不達意,或者與前文不接續,有些研究以中文寫論文已詞不達意、長江黃河混濁不清,還要求以英文寫學位論文,最該擔心是東看西看來的文獻,要借用他人的概念或構想在論文中,引用(citation)、改寫(rephrase)不當可能衍生的問題。知道規矩的學生,寫中文論文時,如果參閱外文(英文為主)文獻,首要工作就是翻譯、進而將英文的被動式,改成中文的主動句法,如此做、就覺得已是了不得的大事,而如果參閱的是中文文獻,因為寫來寫去就是逃不出原作者的句法與句型,但為了表現也有「改寫」,下下之策就是將「的」改成「之」、將「因此」改成「所以」、將「換言之」改成「也就是說」,繞來繞去就是在「之」、「乎」、「也」、「者」的枝微末節上動工,這樣他也覺得是改寫,任何一類行業或形式的翻譯,例如論文翻譯、期刊翻譯、廣告翻譯、小品或小說翻譯,皆有自己常用的專有名詞、術語或慣用語,對於譯者而言則必須先做調查和資料的收集。許多用字詞彙甚至是隨著時代潮流在做演進或發展的,譯者不但要洞悉該個領域,也得注意時下的變化,包過新舊語言的交替或轉變等等,這些都必須由專業人士來做翻譯的工作,才能完成論文翻譯的工作。

文章標籤

mars07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翻譯社的譯者要翻得精準、流暢、通透,無論是要白話一點、文言一點、咬文嚼字一點、或是貼近時事一點,甚至有時必須具有娛樂性一點,這在翻譯的斟酌上就充滿學問。比如說翻譯帶有科學用字或術語的翻譯方式為,即便譯者覺得用自己卓越的"語感"來翻譯,方能得到好記又好聽的譯詞時,卻不一定會採用;也就是說,即便自己的語感較佳,也必須要為了配合讓大眾或學界理解和同感,而選擇使用較饒舌、或聽起來有一點起奇怪的譯詞。由於學界或業界專用的譯詞在使用上已是固定,此時便不適合用自認較佳的語感下去做修飾或改變來翻譯。此外,在中翻英或英翻中常見的是成語或俚語的部分,譯者在翻譯斟酌用字時,通常為了流暢度或親切度,亦即為了使翻譯出來的東西要盡量符合該地區讀者能懂得的狀態和習慣,反而不會照字面上去翻譯(即便照字面翻譯意思也正確),而是會套入中文的成語或英文的俚語下去做轉換,這樣巧妙的翻譯又不帶彆扭感或徒生笑話,會是較佳的翻譯作品。以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物以類聚)來說,譯者直接套用中文的成語進去方能使一般大眾懂得,若譯成"同樣的鳥都聚在一起",有時反而讓人有看沒有懂。
 

文章標籤

mars07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