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論文翻譯 (20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說到這裡,我們必須承認:翻譯社確實不像寫詩、作畫、造音樂那麼強調個人獨特的創意或創造性。不過,我們也應該要知道:巧妙的譯文確實也會展現譯者個人獨特的創意或創造性。進一步說,藝術的最終目的是真善美,不是創意。獨特的創造為的也是那好的目標。其實,藝術跟科學最大的不同在於:在創造或製造的過程中,科學希望有固定的、機械的施作與結果,不希望有隨機的、任意的選擇與安排。相對的,藝術則給予施作者一切隨機的與任意的選擇與安排,不要他做固定的、機械的反應,也不要求他產生一致的、必然的結果。因此,翻譯家做的不是翻譯機所做的那種固定的、機械的行為,而是在信、達、恰的目標之下,隨時不斷的進行個人認為最適宜的選擇與安排。也因此,針對同樣一個原文,不同的翻譯者會有不同的選擇與安排,也會產生極為不同的譯文。
 

文章標籤

mars07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民國建立後,國民政府也持續認知到翻譯工作的關鍵性,因而教育部於 1932 年設立國立編譯館(以下稱國編館),其主要任務除了編著學校教學用書外,遷臺後另一項更重要的工作是持續有規模有系統地翻譯外文學術名詞及引介國外經典著作,同時也翻譯我國文學著作以推廣到世界各國。從這個角度而言,國編館推動的各類翻譯業務,也是我國積極推動翻譯發展的一種體現。在 2011 年 3 月,國立編譯館亦在國家教育發展的目標下,與其它機構整合成為國家教育研究 2 院,下設 7 個中心,其中編譯發展中心承續國立編譯館的編譯發展職掌。時序邁入二十一世紀,全球化趨勢日趨激烈,在各國交流日益頻繁態勢下,語言與翻譯社工作也愈顯出其隱形的重要性,在此同時所浮現的問題則是:我國仍然需要一個翻譯政策來積極推動翻譯發展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需要的是什麼樣的政策或是推動策略呢?如果不需要,那麼我國如何面對當前文化交流無所不在的全球化社會?

快速提升翻譯能力的方法,快速提升翻譯能力的方法最近,有小伙伴一直再問為什么別人翻譯出來的文章都是那么的優美動人,而自己翻譯出來的卻是大白話,這個是相當于翻譯能力的問題了,那么,在考研的過程中如何提升自己的論文翻譯水準,就這個問題凱程教育的老師們給大家做了一個簡單的總結。不廢話,簡而言之:就是如同行軍打仗一般,你想要下一原標題:快速提升翻譯能力的方法最近,有小伙伴一直再問為什么別人翻譯出來的文章都是那么的優美動人,而自己翻譯出來的卻是大白話,這個是相當于翻譯能力的問題了,那么,在考研的過程中如何提升自己的翻譯水準,就這個問題凱程教育的老師們給大家做了一個簡單的總結。不廢話,簡而言之:就是如同行軍打仗一般,你想要下一步吃掉哪個敵人?吃掉后又該怎么繼續?你的行動會對全局產生什么樣的影響?這幾個問題才是關鍵,重中之重。至于怎么吃掉,這是戰術問題,下一個板塊會細談。我們假設學習英語或者英語翻譯是一盤很大的棋,你若只煩亂于一兵一卒的得失,是否顯得太小家子氣了呢?需知,好的棋手可是永遠在心中設下了萬千布局,絲絲相扣且互成體系,最終的目的也就是勝利。學英語也是,我先問我自己:我該怎么入手?通過摸索,我的答案是:聽說入手。這里有必要簡單談一下理由。自古以來,都是先有語言,后有文字。聽說的歷史比讀寫的歷史悠久的多,人們日常生活中,也是聽說的使用多于讀寫。于是,我從這一規律出發,下定決心要先解決英語的聽說。因為,在極端的假設下,一個聽說良好的文盲,總是能比讀寫優秀的啞巴和聾子更好地進行溝通。

文章標籤

mars07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化(culture) 是人類所有活動的表現。語言是文化很重要的一環。可是,並非全世界都有同樣的文化:每個人種或族群,每個國家或地區,都有它獨特的文化。因此,在台灣或在中國大陸,在英國或在美國,講中文的或講英文的,都孕育出獨特的文化,也都造成獨特的語言。精通中、英文的人一定會發現:實際上,中文與英文之間的許多語言差異,是由文化差異所引起的。中文顯然反映儒、釋、道的文化傳統,英文則反映西方神話與基督教文化的傳統。9.2 在論文翻譯時,如果不知文化的差異,便會因為誤解而誤譯,或產生令人不解的譯文。例如,在中國文化裡,天、地、門、灶都可以是神,但抽象名詞(如「仁慈」、「殘忍」) 卻不會被視為神或人。相對的,在西洋的文化裡,天、地、門、灶通常不是神,但抽象名詞卻可以視為神或人。因此,在莎劇《哈姆雷特》(Hamlet) 裡,當王子說完「演戲就像拿起鏡子來照萬物」時,他接著說那就是ڊto show virtue her feature, scorn her own image, ;ڋ。在這裡,ڊvirtueڋڪ優美) 和ڊscornڋڪ缺憾) 都被「擬人化」(personified),被視為女性而用ڊherڋ來指稱。翻譯社在翻譯這些話時,如果直接按照原文的文字而譯成「使優美顯示她的容貌,使缺憾顯露她自己的影像;」,中文讀者便可能誤以為另外有個被稱為「她」的女人,而她有優美與缺憾。如果譯成「使之顯示優美的容貌,顯露缺憾(本身) 的影像;」或「使優美顯示其容貌,使缺憾顯露其自身影像;」,這就不會產生誤解。9.3 到底中文和英文之間存在有多少文化差異而帶來語言差異呢?答案當然是:多到無法說盡。不過,在這裡我們還是要說出一些重大的、足以影響翻譯的差異。首先,我們要說:西洋傳統文化中的神仙妖魔鬼怪並不全像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神仙妖魔鬼怪,所以不能隨便加以等同。例如,希臘神話裡的地獄之王Hades,並不全等於中國文化裡的閻羅王。因此,若要講「信」,把ڊHadesڋ歸化而意譯成「冥王/閻王」,不如異化而音譯成「黑狄士」。又如,中國文化裡的「仙人」並不等於西方的ڊfairyڋڪ想像中有人形、有法力的小仙子)。陶友白(Witter Bynner) 把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裡的「仙人」譯成ڊangelsڋ,更是離譜:他把道家思想的產物變成基督教文化的產物了!但中國的「仙人」該怎麼譯呢?許多人把它譯成ڊimmortalڋڪ取其「得道不死」之意),但嚴格來說,西洋人聽到ڊthe immortalsڋ時,想到的是希臘羅馬神話中的ڊgodsڋڪ神/神祇),或那些名垂千古的偉人,絕對不是骸於天地之間、因得道而不死的仙人。那麼,把「仙人」音譯成xian-ren 好嗎?恐怕其理解度還比不如ڊTaoist immortalڋ呢。

從今日全球化的角度來看,Bielsa(2005)曾指出,當今所有重要的全球化理論學者雖然都試圖解釋全球化現象,卻都忽略了「翻譯」在全球化發展過程中扮演的關鍵角色;當代著名翻譯理論學者韋努隄(Venuti, 1995)也以「隱形的譯者」(invisible translator)這個概念批判指出翻譯隱形性的弔詭。雖然翻譯的隱形經常讓社會大眾忘記其存在,然而其關鍵性在當前全球化脈絡中卻不容忽視。例如林慶隆、劉欣宜、吳培若、丁彥平(2011)指出:翻譯所扮演的功能包括:營造友善的語文環境,提升溝通交流品質;引進國外新知,豐富國內的知識內涵;及與國外分享國內學術文化成就,豐富人類知識內涵。全球的資訊、資本、物品及人員流動愈頻繁,翻譯就愈重要。而且,人們越尊重個體基本權利以及其所屬文化,就更彰顯論文翻譯的重要性。因此,翻譯在社會的文明度及國家的永續發展上,舉足輕重,尤其,臺灣四面環海,如何經由翻譯功能的展現,以促進發展,乃是相當關鍵的課題。然而,數十年來,國內並無明確的國家翻譯發展政策或策略。近年來雖有一些研究,但都僅為初探,或僅著重在單一面向,因此我們亟需進行全面向的深入探討分析,以作為研擬國家翻譯社的發展及人才培育策略的基礎。

文章標籤

mars07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專業口譯訓練,贏在起跑點近年會議口譯市場競爭激烈,越來越多會議要求的是同步口譯服務,如果你有翻譯研究所的文憑,至少表示你接受過兩年以上的專業口譯訓練而且在正式高等教育機構中學習同步口譯技巧,有別於坊間幾十個小時的速成課程,在學歷至上的華人區這點是錯不了的。 當然自學成功半途出家者如果履歷表上有顯赫的經歷,如幫許多知名跨國企業或高層人士口譯過,當然也能獲得客戶的青睞,不過年輕的剛起步者如果有張正式文憑能使客戶較信賴你的專業,仲介機構也比較有勇氣推薦你,這點算是我多年觀察所得到的淺見。2. 在校積極表現 , 爭取推薦 很多口譯學生出了校園才驚覺在校打混讓進入口譯市場更加困難 (板主先對號入座了) !通常論文翻譯研究所或學校的口譯老師如果同時也有在業界作口譯,都一定是十分活躍的紅牌口譯員,在台灣或是國外都是如此,這些老師人脈或客戶都很廣,同時也跟許多口譯派遣機構或仲介公司有密切的合作關係,如果口譯學生在校表現優異,畢業考能拿出亮眼成績,能夠經過老師、甚至學長學姐推薦,直接和客戶端或中介機構搭上線。 另外,幾乎所有翻譯社的實習課程是與翻譯公司建教合作,如果在實習課程中能拿出專業的表現,讓這些機構對你留下好印象,畢業後入行相對會比較容易些。但前提是你的老師、學長姐與學校有這種機會,且你的實力值得他們信任。
 

文章標籤

mars07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要放在文章的前面,雜誌編輯和審稿人在審閱論文時首先看論文的摘要。在一篇好的摘要後面,往往緊接著是一篇好文,如果摘要能夠吸引審稿人的興趣,那麼審稿人就會認真閱讀文,繼而決定發表你的論文。如果摘要寫得很差,則預示著正文也不一定會太好,審稿人就不會認真閱讀全文,那麼你的論文就很可能失去發表的機會。讀者在閱讀論文時,同樣是先看文章的摘要,摘要寫得好,能使其迅速而準確地瞭解文章的基本內容,從而決定閱讀文章的全文。有的讀者看了一本雜誌中一篇文章的題名和摘要,引起了他的閱讀興趣,他會立即決定買下這本雜誌。一般情況下,應該是先寫好論文的正文,回頭再寫論文的摘要,只有這樣才能寫出既簡短、準確又能吸引編輯、讀者的摘要。寫作要求對論文摘要的寫作有許多明確要求,歸納起來主要是如下幾個方面:論文一般應有摘要,為了國際交流,論文翻譯時還應有外文(多用字;外文英文)摘要。

 

文章標籤

mars07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中有一個小孩名為小斯當東,當時還是個小孩,是使團里最小的成員。在途中,他跟隨四名中國神父學中文,到面見乾隆的時候,已經可以對話了。乾隆對他很喜愛。他還和大學士松筠結下友誼。後來他進入東印度公司廣州商行工作,後來松筠出任兩廣總督,小斯當東靠著和松筠的友誼混得很好,在廣州如魚得水,並成為中國通,翻譯出版了《大清律例》。
 

文章標籤

mars07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形」的層面上,譯文與原文的對應點包括所有眼睛能看到的樣貌。所以說,一個作品分成幾章幾節幾段,一個段落或文句由多少字詞所形成的長短樣貌,這些版面上容易看得到的細節,當然都是形的對應點。本書第一章提到,標點符號、字體、特殊符號或圖表、甚至故意留下的空白等,也都是「形譯」要顧到的環節。翻譯時,假使沒有充分理由,便不宜改變那種細節/對應點。此外,在「文法的形式」(grammatical form) 方面,翻譯時當然也是要盡量讓所有文法的細節都互相對應,例如名詞對應名詞、動詞對應動詞、複數對應複數、被動對應被動、過去式對應過去式、問句對應問句、感嘆句對應感嘆句等等。4.15 許多詩作都有看得見的「詩節形式」(stanzaic form) 或整體的「結構模式」(structural pattern),例如中文傳統詩歌有「五言律詩」或「七言絕句」,英文詩歌則有「三行詩體」(terza rima)、四行的「民謠詩節」(ballad stanza)、五行的「打油詩」(limerick)、「八行詩體」(ottava rima)、九行的「史賓塞詩節」(Spenserian stanza)、乃至「十四行詩」(sonnet) 等。這種節式或詩體所呈現的形,理論上不應因為翻譯而消失或改變。不過,節式或詩體裡頭包含行數、字數/音節數、韻律、韻腳等,有許多造成音與形的細節。翻譯時,單單要照顧到義的對應已經很困難了,還要再照顧到所有音與形的對應,往往是不可能的。因此,實際論文翻譯時,往往只有保留行數的形罷了。4.16 有些詩作,它的形並非存在於節式,而是存在於「象形/表意的圖案」( ideographic pattern),例如前一章提到的「圖像詩」(shaped poem) 或「具象詩」(concrete poetry)。理論上,翻譯這種作品,當然也要保有原作的圖形,才算相等。像Lewis Carroll 的Alice in Wonderland 第三章裡,老鼠對愛麗思說了「一個長的故事」ڪڊa long taleڋګ,那故事的話語在書上排成長而彎曲的一,活像老鼠尾巴的樣子,使a long tale 變成a long tail。當趙元任譯這作品時,他的中文譯文也照樣排成鼠尾的形狀來訴說老鼠的「委屈」。
 

文章標籤

mars07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文和英文之間,文字的最大差異是:前者不用字母(alphabetical letters) 、只用部首(components/radicals ) 來造中國字(Chinese characters),後者則用字母、不用部首來造英文字(English words)。字母有相當程度代表聲音,部首則無此功能。中國字一字一個方塊,一字一個音節,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等不同的構造方式,兩字或幾字就結合成詞。英文的ڊwordڋ等於中文的「字」或「詞」,一個ڊwordڋ可能有一音節或幾音節。英文字都是拼音字,都可做拼字發音(spelling pronunciation)。許多英文的字詞有「接元」(affix),按元分字首(prefix)、字尾(suffix)、和字中(infix)。那些接元略像帶有含義的中文部首,在構詞學(morphology) 裡叫做詞位/詞素(morphemes)。2中國字比較有視覺效果,易於構圖,可以表現書法(calligraphy),也容易寫出字數(與音節數) 固定的詩行或對聯。英文字較易從拼字上看出音韻的效果,包括頭韻(alliteration)、尾韻(rhyme) 等。中、英互譯時,字形相差很大,字數很難相等,也很難在文字的構造中找到對等的譯。例如,把「人本之体非真体」譯成ڊThe body a person is based on is nota real bodyڋ時,除了增多字數與音節,還失去原文裡玩弄構詞的趣味(「人」和「本」合成「体」)。8.5 中文的語音跟英文的語音也相當不同。中文有些音是英文沒有的(如「之」、「吃」、「施」、「日」、「雨」等的字音);英文有些音也是中文沒有的(如ch,sh, th, j, r, v, z 等常發出的子音和ڊmadڋ一字裡的母音)。中文一字一個音節,字音通常以母音或-n, -ng 的聲音結尾。3英文一字可能一個或多個音節,許多字以母音或-n, -ng 的聲音結尾,但也有許多字以其他子音結尾(如pub,pop, mud, sot, stiff, move, buzz, boss, wash, watch, judge, wool, bottom 等字的尾音)。中文的同音字很多,英文的同音字比較起來算很少。在中、英互譯時,如果要音譯,往往找不到完全相等的字眼,因為字音有實際的差異。例如,ڊRobertڋ的發音實際上並不全等於「羅伯特」,而「豆腐」也並不全等於ڊtofuڋ。其實,因為字音差異與同音字的關係,在譯音時往往會有不同的抉擇。例如,ڊObamaڋ有「歐巴馬」或「奧巴馬」的不同譯法,當然也可以是「歐巴瑪」或「奧巴瑪」。

 

文章標籤

mars07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隨著中美電影市場交流的不斷增強,也隨之出現很多適合於中英雙語人才的工作崗位,高級翻譯便是其中之一。好萊塢急切需要懂得中國市場的獨立翻譯人才協助他們與中方溝通。在Ruth Translation作高級翻譯近十年的吳曉思(Ruth Wu)曾多次受派拉蒙、夢工廠等好萊塢公司邀請,為中美影視業互訪活動擔任論文翻譯。她談到,雙方的合作意向都很迫切,很多美國電影人不惜花大錢請中國官方或企業代表到公司或豪宅參觀、做客,但從交流中可以看出,就算有翻譯將話翻得很準確,雙方的辦事方式和文化背景依然造成了很多隔閡。從西安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專業畢業的吳曉思,原本來美國聖地牙哥大學攻讀傳媒,希望能從事公關工作,沒想到來洛杉磯後,越來越多的中美影視活動讓她再次回到了翻譯的老本行。她說,一開始只是幫朋友忙,結果被很多公關公司認識,獲得很多推薦,才發現好萊塢這幾年急需中英文雙語人才。而美國本土的華裔雖然有的可以說中文,卻對中國市場及人情世故缺乏了解。
 

文章標籤

mars07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西文化各自發展的結果,有些事物變成了特殊的意象或象徵,其含義不是字面翻譯就能表達的。例如,龍在中國人的心中是帝王般崇高的,可是dragon 在西方人的心中是妖魔般邪惡的。在中國,杜鵑、鳳凰分別代表歸思與尊貴;在西洋,杜鵑則影射瘋狂或「戴綠帽/當烏龜」,鳳凰則象徵浴火重生。所以,當你把「杜鵑休向耳邊啼」和「香葉終經宿鸞鳳」分別譯成ڊCuckoos,please stop crying to myژour earsڋ和ڊThe aromatic leaves have, at last, hadphoenixes to perch onڋ時,若不加注,能讓西方人瞭解那隱藏的含義(歸思與尊貴) 嗎?同樣的,把ڊCuckoo, cuckoo! O word of fear! Unpleasing to amarried ear!ڋ譯成「布穀,布穀!恐怖的詞呀!對結婚的耳朵不悅啊!」,若不加注,能讓華人瞭解那隱藏的含義(戴綠帽/當烏龜) 嗎?單單把ڊI will riseas a phoenixڋ譯成「我會起來像鳳凰」,若不加注,能讓華人瞭解那隱藏的含義是「浴火重生」而非「高為貴人」嗎?9.13 中、西文化各自發展的結果,也各自產生特殊的神話、典故。論文翻譯時,往往也要加注才能讓人明白。例如,把「嫦娥」音譯成ڊChڇang-o/ Chang E/Chang-erڋ,若不加注,許多洋人一定不知為何「嫦娥應悔偷靈藥」。把「牛郎織女」意譯成ڊthe cowherd and the weaver girlڋ或ڊthe cowherd and thegirl weaverڋ,若不加注,許多洋人也一定不知「臥看牽牛織女星」的情意。同樣的,把ڊAchilles heelڋ直譯成「阿基里斯的腳跟」,若不加注說明它為何有「唯一弱點」的意思,許多華人一定不知為何有人會說ڊHer Achilles heel isher tallnessڋ。而把ڊraise Cainڋ直譯為「養該隱」,若不加注說出聖經的典故,許多華人也一定不知ڊIڇll be out raising Cainڋ( 「我要外出養該隱」) 就是說「我要外出行凶作惡」的意思。9.14 中、英文的文化各自積聚了許多有固定含義的慣用語。有些慣用語,若加以直譯,往往不知所云。例如,英文ڊI have a frog in the throatڋ若譯成「我喉裡有隻青蛙」,你知道那是「喉嚨不適,聲音嘶啞」的意思嗎?同樣的,中文「他初出茅廬」若譯成ڊHe left the thatched house for the first timeڋ,洋人知道那是「未經世事」的意思嗎?有些直譯就算可解其意,也會覺得不合習慣說法(not idiomatic) 。例如,中文「對牛彈琴」若譯成ڊplaying the lute to acowڋ,那並非道地的英文;若譯成ڊcasting pearls before swineڋ,那才合英文的說法。同樣的,英文ڊHe kept her as the apple of his eyeڋ若譯成「他養她而把她當眼中瞳子」,這並非道地的中文;若譯成「他養她而把她當掌上明珠」,那才合中文的說法。
 

文章標籤

mars07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創作可能為了自娛,不為他人。翻譯也可能為了娛樂自己,不為嘉惠他人。不過,一般而言,翻譯和創作一樣,常常是針對他人 (聽眾或讀者) 而為的,很少純為自娛的。1 翻譯最直接的目的 (purpose) 就是:當有人聽不懂或看不懂用某種語言 (源頭語) 所說或所寫的話語時,能透過用另一種語言 (目標語) 來說或來寫,而使他瞭解那話語。簡單的說,翻譯為的是能夠透過譯文來幫人瞭解原文。因此,翻譯者 (translator) 是一個中間人或媒介者(mediator),他從事的是一種居中服務的工作,他做的是一種幫人瞭解話語的行為。所謂「幫人瞭解話語」應該包括幫人瞭解話語的內容與話語的形式,也就是話語的含義與風格。通常,在翻譯文學作品時,譯者比較會在內容與形式兩方面,都設法去幫人瞭解。在翻譯非文學作品時,譯者則通常比較注重話語的內容,而不太會計較話語的形式。因此,幫人瞭解話語的目的是有層次的,首在幫人瞭解話語的內容/含義,次在幫人瞭解話語的形式/風格。2.2 如果翻譯的直接目的是「幫人瞭解話語」,那麼其間接目的是什麼呢?這很難說定。有的翻譯是為文化交流,有的是為商業交易。有的為審判案件,有的為發展科技。有的為名垂千古,有的為賺取財利。反正在不同的場合或不同的情況下,會讓人有不同的目的去從事翻譯社工作。有的因公,有的因私,有的目的可以告人,有的或許應該隱密。但不管譯者有何種崇高或卑下的目的,我們對譯文或譯作的批評,通常可以不必把間接目的列入考慮。能不能達到「幫人瞭解原文/原作」的目的,才是評判翻譯的重點,也才是譯者自己要
反省的課題。

文章標籤

mars07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理論上,每一個原文都有許多種譯法,都可以翻成許多版本的譯文。但是,並非每一個譯文都可以輕易地把它歸之於上面提到的某種譯法。例如,把ڊItis interesting that he can sleep on horsebackڋ譯成「他能邊騎馬邊睡覺,真是有趣」,這算「直譯」或「意譯」呢?如果譯成「有趣的是:他能在馬背上睡覺」呢?或許你說前者較像意譯而後者較像直譯。但如果譯成「那很有趣:他能邊騎馬邊睡覺」呢?好像又直譯又意譯,不是嗎?5.16 不管使用何種譯法,正常的譯文都要以「信、達、恰」為目標,都要忠於原文而本身都要通順暢達,最好還能恰到好處。針對那些目標,譯法是要靈活變動的。為了通順明白,有時便要用「增譯法」,例如:把ڊShe eats like a birdڋ譯成「她吃得像鳥一樣少」,不只譯成「她吃得像鳥一樣」。或把「這兩兄弟已經形同水火」譯成ڊThese two brothers have become mutually incompatiblelike water and fireڋ,不只譯成ڊThese two brothers have become like water andfireڋ。有時則要用「省譯法」,例如:把ڊSummer is the season when most peoplego abroadڋ譯成「夏季最多人出國」,不譯成「夏天是當最多人出國的季節」。或把「他們如此努力只為三餐」譯成ڊThey work so hard just for their mealsڋ,不譯成ڊThey work so hard just for their three meals (a dayګڋ。有時更要用「改譯法」,例如:把ڊMost people do not know the value of health until they lose itڋ譯成「大部分的人失掉健康才知道健康的價值」,不譯成「大部分的人不知道健康的價值,直到他們失掉它」。或把「她是不讓鬚眉的巾幗英雄」譯成ڊSheis as heroic a woman as any manڋ,不譯成ڊShe is a heroine wearing scarf andskirt that yields to no man wearing beard and browsڋ。5.17 總之,除了想譯好之外,翻譯通常是另有目的和目標的。為了達成那目的或目標,譯者有時會訂有計劃,而運用某策略。策略可能牽涉到原作版本的選擇、語種或文類的考量、異化或歸化的抉擇等,策略也可能牽涉到其他因素。例如,如果目標是「在短期內翻完一系列著作」,就可能採用「多人合作翻譯」的策略。如果目的是「為原作進行全面宣傳」,就可能有「譯成多國文字」的策略。不過,策略最常牽涉到的因素還是譯法。我們說了:在「異化」策略之下會多用(偏重字面的)「直譯」,在「歸化」策略之下則會多用(偏重含義的)「意譯」或「釋譯」。其他在特殊的目的或策略之下,則會採用音譯、自由翻譯、甚至於死譯或胡譯的方法。至於形譯、境譯、增譯法、省譯法、改譯法、倒譯法、簡譯法、或任何有名或無名的譯法,則通常是為了讓形、音、義、境能夠信、達、恰而靈活運用的論文翻譯方法。
 

文章標籤

mars07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同步傳譯作為國際語言的橋梁,身負重任。他們消除多種不同語言的障礙,在促進國際跨語言的溝通、了解、交流與合作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也做出重大的貢獻。沒有他們的瘔乾服務,許許多多的國際組織和機搆,都無法召開會議,集思廣益,解決各種國際問題,化解國際糾紛,完成多方面的國際合作,促進國際了解、世界和平,造福人類大傢庭。這是他們的使命,也是他們工作滿足感的所在。

雖然有「依音不依義」與「依義不依音」的原則,但在實際的翻譯中,往往會遇到「依音或依義都有既成譯法」的情形。例如,ڊmeterڋ有音譯為「米」與意譯為「公尺」兩種譯法。ڊtankڋ可以是「坦克」或「戰車」。4「豆腐」有音譯為ڊtofuژdoufuڋ與意譯為ڊbean curdڋ兩種翻譯社的譯法。「太極拳」可以是ڊtڇaichichuanژtaijiquanڋ或ڊshadowboxingڋ。遇到這種兩者皆可的情形,譯者就要視情況而選用比較妥當的譯法。例如,為了與「戰艦」配合,就選用「戰車」而非「坦克」。為了讓洋人更容易聽懂,就選用ڊbean curdڋ而非ڊtofuژdoufuڋ。10.12 音譯字詞時,當然要盡量接近原音。思果說:把ڊLucyڋ譯成「露茜」而非「露栖」,是誤人不淺(63)。我說:把ڊCleopatraڋ按歸化策略音譯成「古婁巴」,5實在離原音太遠,倒不如按異化策略把它音譯成「克利歐佩妥拉」。音譯專有名詞時,應該避免帶來不妥的聯想。既然T. S. Eliot 是功在立言,而非立德,何必硬把他的姓譯成「歐立德」(而非「艾略特」) 呢?把ڊOedipusomplexڋ譯成「兒的婆斯情結」,6會不會讓人誤以為「戀母情節」是「兒的婆」所造成的情節?不過,能利用譯法來提示事實,那當然也很好。把ڊAthenaڋ譯成「雅典娜」(而非「阿西納」),既可告知她是雅典(Athens) 的守護神,也可告知她是女神(「娜」比「納」更像女性名字)。10.13 有些字詞,不宜音譯或意譯,只宜境譯。例如,「加油!加油!」不宜譯成ڊAdd more oil! Add more oil!ڋ或ڊGia-yo! Gia-yo!ڋ,而應譯成ڊGo! Go!ڋ才對。同樣的,賽跑時,發號施令的人喊ڊOn your mark! Get set! Go!ڋ這些特殊情境的話語也只能境譯成「各就位!預備!起!」才對。有些字詞,若被刻意排成某種形狀,就不能只有音譯、意譯、與境譯,而要跟著用到形譯。例如,英文原文用字排成鼠尾的樣子,中文譯文便也要用字排成鼠尾的樣子。

文章標籤

mars07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當然是個現實的問題,我們確實也應該為想要入行的人提供一點管道,免得阻斷新人入行的興趣。但「懇辭新手」卻又是經過現實慘痛教訓之後終於總結的結論,所以我大概沒有別的辦法,只能寫這篇文章,重新把這件事的前因後果說清楚。最後再給真的想要入行的人,一點具體的建議。希望這樣可以滿足大家。首先談一下(從一個編輯的角度看)如果你想做翻譯,應該具備的四個條件:語文、勇氣、信仰和紀律。呵呵,這種條件好像是去應徵牧師,不是翻譯啊?且聽我道來。一、語文:良好的原文理解能力這句話本來是廢話,但不幸偏偏有很多人就是沒有自知之明,他們對「理解原文」這件事,缺乏足夠的理解。我總是碰到一心想藉由翻譯,來增進自己語文能力的同學。如果這件事只是個人的自我練習,那就是好事,但如果你想爭取翻譯的,是一本未來將要公開發行的書,這件事就很可能會變成災難。因為:翻譯遠比任何人想像的更困難。理解原文不是靠認文法和背單字。通常要理解一篇外語文章,你需要有夠多、夠廣的一般常識,並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而且還要熟悉主題相關的知識和文化脈絡。可是太多朋友以為只要靠一本英漢字典就可以搞定論文翻譯工作,現在更糟的是只要有 Google 大家就都以為凡事皆可解了。大部份字彙問題無法靠 Google 解決,甚至也不應該靠英漢字典解決(應該用英英字典)。因為文字是活的,而英漢字典是死的。

對我而言,我一直覺得中翻英比英翻中還要容易,我也不清楚為什麼會這樣。再來是我真的很喜歡看小說,所以只要是翻譯故事的作業我都會做得很開心,跟翻譯一些專業知識的心情差很多!但這次的故事跟期中翻譯的故事類型又不一樣,這次的篇幅更短,所以在翻譯的時候我比較重視的是整個氣氛和轉折點的掌握,因為我認為一個這麼短的故事會好看一定是因為很緊湊。剛好我選的這則故事又是一個狙殺行動的故事,前面一開始令人毛骨悚然的感覺我希望有保留住。雖然故事結尾我沒有很喜歡(哪有什麼因為討厭世界就催眠自己的男朋友來殺自己的奇怪東西),但我很喜歡最後的「讓我們重新開始吧」,有一種故事結束了又開始的感覺。遇到的困難是有些中文我不想要直接翻,因為我覺得會破壞氣氛,因此我翻譯的原則變成只要內容有98%符合,但氣氛100%貼切就好。像是前面有一句「……有必要的話,他甚至可以背出某天她的垃圾桶裡裝了什麼」,如果是翻成“if needed, he could even memorize what she had in her garbage can on a certain day”感覺很拗口又好笑,所以我選擇翻成 “if needed, he could even tell you what she had in her garbage can from the day before”。我覺得這樣翻雖然沒有造字面上直翻,但意思有到,而且又不破壞整個故事的氣氛。翻譯故事對我而言真的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而且短短的故事翻起來心情就很好,但唯一怕的是沒有翻好!這學期又很幸運修到Jo的課,而且是翻譯課。我覺得翻譯是一個教起來會很枯燥乏味的東西,但老師把它變得有趣很多,除了給我們翻譯社比較專業的文章之外,還會讓我們翻譯故事和歌曲。這樣除了能學到一些專業知識之外,偶爾也能輕鬆一下!但其實說實話,可能是我個人比較懶惰的關係,比起實作課我比較喜歡老師之前大二開的西洋文化史!那一門課的精采度真的無人能比,到現在都還念念不忘還想再上一次!我真的很喜歡上老師的理論課,可惜大三大四Jo似乎都不開這一種課了。下學期有機會還會修老師的寫作課,這學期面對吵鬧又愛遲到的我們辛苦妳了哈哈!新年快樂!

文章標籤

mars07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和他們一起講英語的結果就是,互相搞不懂彼此在說什么,或者你水準高一點,說得很陶醉,對方卻很沉默,完全成了演講。所以,練習口語要同比你水準高很多,并且愿意和你進行營建性對話的人講,最好是老外。你去英語角,可能遇到最多的就是那些打醬油的同學,憋在那里不說幾句話,或者講得很結結巴巴,你看著都很著急。(就事論事而已,沒有對這些同學的任何負面評價)。這樣的情況,何來真正對口語的提高?那么我是怎么提高口語能力的呢?這就是我的個人特色了。還是直接的說:自己同自己講。大家看到這里,可能就會好奇了:這不是神經病么?怎么自己和自己講?我告訴你們,這一點都不怪胎,我也是從瘋狂英語的李陽那里學到這一招的。只要我的大腦是空閑的,每當我看到什么東西或者遇到什么事情,我就會立馬用英語說出來,說的不好也要硬著頭皮說,實在說不出來,就立馬記下來去查詞典解決清楚。這個方法不限時間地點。散步、上廁所、上課下課的路上、課間、吃飯的時候……我都會一個人喃喃自語。口譯也是一樣,我會看到中文馬上用嘴巴說出英文論文翻譯,或者看到英文立刻說出中文的翻譯,不論自己身在何處,也不管旁人的眼光(前提是不影響其他人哈)。這是一個學習的體系,你可能覺得很怪,很pervert,但是,真正牛X的人,哪個不是有點怪胎呢?這種狠勁兒,你我都需要的。最后再談談翻譯開門見山,我還是想強調閱讀的重要性。我看過二級筆譯的參考書,里面作者的一些看法我是十分贊同。比如說,“好翻譯是讀出來的”這個觀點。這本書中還說,不少讀書很多的譯者,在翻譯時會有這種感覺:看到原文,腦中不自覺地就反映出了譯文的框架,或者是某些字詞和語句。我認為,這和所謂的語感一樣,可以被稱之為“譯感“,口譯筆譯都一樣。我個人來講,有點慚愧,大四才意識到閱讀的重要性,于是開始了踏踏實實的閱讀之旅。一年的時間,我看過的書如下,中英文 都有。


文章標籤

mars07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耐心累積經驗 , 定期更新履歷 很多人到處投履歷給翻譯社或口譯派遣公司,但常因為缺乏經歷而石沉大海,實力夠強的起步者,如果運氣夠好可以得到公司青睞,換些陪同或會展論文翻譯的入門工作,一邊被剝削 (誤) 一邊賺點零用錢。 除了少数幸運者,立刻能接到大型國際會議新鮮人畢竟還是少數,大多數人都是藉由累積經驗,先做些商務/ 隨行/ 小企業的案子。板主我的入行歷程比較特殊,一開始也是接不到什麼口譯工作,但是因為天不怕地不怕 (其實是不知道丟臉為何物) 的性格,接了一堆秀場/ 典禮/ 開幕酒會/ 記者等的英語和雙語主持,累積了一些國際經驗後,才拿到一些非常小咖的逐步口譯案子,之後幾年客戶和會議公司才因為我有之前的大型活動的經驗,才逐漸派給我不用拋頭露面可以躲在booth裏開心聊八卦摳腳挖鼻孔的步口譯工作。總之,有志入行freelance會議口譯行業者,通常都會歷經短則一兩年、長則三四年浮沉譯海的階段,這期間必須發揮耐性,更要沉得住氣,讓自己多多接案與磨練,使履歷表越來越豐富。另外,也別忘記定期更新履歷提供給口譯仲介機構,例如具規模的專業口筆譯服務公司、口譯器材租賃公司、翻譯社、會議公司、主打外國客戶的公關公司等,如果有自己口譯過程的錄影或錄音也可以剪輯幾段供客戶參考,定期讓這些中介機構知道你的近況與最近作了什麼不錯的案子,讓他們在向客戶推薦你的時候也有個依據。4. 可考慮先從in-house做起很多翻譯所畢業生會考慮先進入大企業或政府機關擔任專職口筆譯人員。就像之前講的,民間的in-house機會最常來自跨國企業、國際顧問公司、證券行、銀行等,因為薪資不錯且工時還算穩定,很多人一作就是好幾年,日後如果真的要轉freelance (當然因為工作性質穩定而不想轉的人也很多),也因為累積了大量領域知識而擁有利基點。 另外政府機關如外交部、國防部、五院等也會不定期招考口譯員,總是吸引許多畢業生報考,公家機關做幾年後想作freelancer時,曾在政府部門擔任口譯的經驗有極大加分效果,轉戰會議口譯就不難了,老實說用『官方口譯員』這個金字招牌作跳板的口譯員不少,在此不贅述。
 

文章標籤

mars07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就回答了我之前提出的問題中的前兩個。至于最后一個問題,也就很好回答了:我通過對聽說問題的解決,為自己的英語基本功打牢了基礎,讀寫的提高就是順水推舟。最后,聽說讀寫一齊指向棋局的關鍵戰略點——譯。這里再回過頭看我之前提出的觀點,即為什么某些萬金油似的建議會把你導入誤區。因為這些建議都是在細節上給出的指導,并沒有告知你大方向該如何前進。這些萬金油建議就好像告訴了你機槍陣地該怎樣架設,卻沒告知你下一步整只軍隊該移動到哪里去。比如,一說到翻譯就強調要多練,卻忽視了閱讀的重要性,沒有輸入,怎來輸出?因此,我認為,好翻譯是讀出來的,多讀、讀好絕對比多練重要。同樣,關于這一點,我會在戰術角度中詳細講。戰略角度我只想寫這么多。畢竟,這個概念還是有點玄乎,說太多有忽悠大家之嫌。但我把它放在第一位講,也表明了我對戰略思維在英語和翻譯學習中所扮演角色的肯定。所以,我建議大家也不妨親自試試我的這種方法,先從宏觀的角度審視一切,再投入到戰斗當中。關于戰略角度的思考還是根據我自己的學習體驗來闡述,首先是聽說的問題。一提起口語,相信各位在大學一定接觸過一個叫“英語角”的活動。每個人,不管是愛好英語的,或者是抱有其他目的的,都對這個“角”趨之若鶩。但是我想請大家捫心自問,翻譯社對你們的口語提高起了多大的作用?反正我是去過一兩次后就決定不再去了。原因很簡單:那里的人,除了外教以及少數幾個高手,大多數口語都很爛。
 

文章標籤

mars07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之前和一位大學日文教授「約會」時,她帶給我一份資料。我覺得很受用,決定拿出來和大家分享。這份資料是《日本ジャーナル》的NJ編輯部整理的內容,但因為教授只印給我其中幾頁,我不知道是哪一期的內容,所以,希望該雜誌的編輯部不會認為我注明出處不詳。以下為轉載內容。日文論文翻譯工作者的必備條件1 高度的日語理解能力:最好有日語語言學方面的知識──包括語義、詞法、句法、語用、修辭等各種和文章表達密切相關的知識──為後盾。這樣才有可能完全正確掌握原文的內容,達到「信」的標準。2 豐富的日本文化相關知識:包括對日本歷史、社會、風俗習慣等各方面的知識。具有在日本實際生活的經驗更佳。3 高度的中文表達能力:才有可能達到「達」的標準。4 細心、耐心:細心才能避免漏譯、誤譯,有耐心才能不厭其煩,反覆推敲。5 敏銳的語感:才能感受原文表達微妙之處,並在譯文中達到傳神的要求。

5.11 本書第一章提到「意譯」和「音譯」兩種不同的翻譯。其實,那是兩種不同的論文翻譯方法。在實際翻譯時,要用「意譯」或「音譯」,就要看策略而定。例如,在翻譯《仲夏夜之夢》那個喜劇時,如果譯者的策略是「盡量保存一切喜劇效果」,可能就會考慮把Bottom 那個喜劇人物的名字,不只純粹音譯為「巴頓」,而會想同時兼顧語音與含義,把它既音譯也意譯為「把臀」。原因是:在劇中,Bottom 曾變成驢頭,代表他是ass,而英文ڊassڋ有「驢」、「笨人」、「臀部/屁股」的含義;在劇中ڊBottomڋ也確實影射到「底部」與「臀部」,他是底層的、粗俗的人。35.12 本書第一章也提到「直譯」和「意譯」的差別。其實,那兩種翻譯也是不同的翻譯方法。實際翻譯時,要採用何種譯法,往往也要看策略而定。假使你採用上頭提到的「異化」策略,你就會多用(偏重字面的)「直譯」。假使你採用的是「歸化」策略,你就會多用(偏重含義的)「意譯」。例如,把「魚與熊掌不可得兼」譯成ڊYou cannot have both the fish and the bear palmڋ,那是異化策略下的直譯。如果譯成ڊYou cannot eat the cake and still have itڋ,那是歸化策略下的意譯:單單採用相同的含義,而把中文的諺語變成英文的諺語了。5.13 本書第一章還提到「形譯」和「境譯」。為了忠於原作之形,當然要進行形譯。為了契合某特殊情境的習慣說法,當然就得採用境譯。你不能無緣無故的把「三行體」譯成「四行體」,也不能無緣無故的把ڊThank youڄIڇmflatteredڋ譯成「謝謝你,我被拍馬屁了」(而非「謝謝[你],[你] 過獎了」)。5.14 通常,我們不會喜歡過分忠於原文字詞的「死譯」,也不會喜歡過分不忠於原文含義的「胡譯」。不過,假使你的目的是要開玩笑,而你的策略是「拿翻譯來開玩笑」,這時你或許真的會用死譯的方法,把「他做事老是馬馬虎虎,而且經常虎頭蛇尾」譯成令人啼笑的ڊHe do thing old is horse horse tiger tiger,and often tiger head snake tailڋ。同樣的,如果你想開玩笑,你也可以把ڊAs yousow, so shall you reapڋ胡譯成「你看到什麽就唸什麽」,似乎混淆了ڊsowڋ和ڊsawڋ以及ڊreapڇ和ڊreadڋ,而忘了原文的含義是:「你怎麼種,你就怎麼收」(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文章標籤

mars07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14 有形、有音、有義的語文,一旦被使用,便有了語用 (pragmatic) 的層面,那也就是語境 (contextual) 的、情境 (situational) 的層面。如果把這一層面也列入考慮,除了意譯、音譯、與形譯之外,另一種翻譯便是「境譯」(situation[-based]translation)。4「境譯」是「以境譯境」,拿「某情境的特定用語」來翻譯「同一情境的特定用語」。例如,當手被夾到時,講英文的人說 “Ouch!”。把那感嘆詞譯成「哎喲!」時,並非音譯、意譯、或形譯,而是對應情境的「境譯」。同樣的,把書信起頭的「敬啟者」譯成 “To Whom ItMay Concern”,那也不是音譯、意譯、或形譯,而是對應情境的「境譯」。1.15 趙元任曾區分 “semantic translation” (語意的翻譯) 和 “functionaltranslation” (功能的翻譯)。5 一般的翻譯是前者:按原文的語意來翻譯。如果考慮的重點移到原文的功能 (即使用的場合、目的、與效用等),那就是「功能的翻譯」。其實,「功能的翻譯」就是考慮到說話情境的「境譯」。6 把 “Help!”譯成「救命啊!」,那是考慮到求救的功能。那句話用於翻譯社的場合,帶有求救的目的,也可能造成求救的效用。1.16 趙元任還區分 “literal translation” (字面的翻譯) 和 “idiomatic translation”(成語的翻譯);前者往往等同 “fine-grained translation” (細粒的翻譯),後者則等同 “coarse-grained translation” (粗粒的翻譯)。7 把 “I am as poor as a churchmouse” 譯成「我窮得像教堂的老鼠」,那是前者 (按字面細節來翻譯);把它譯成「我一貧如洗」,那是後者 (按整體大意依通順的 [中文] 成語來翻譯)。1.17 趙元任更分辨 “overtranslation” (過分的翻譯) 和 “undertranslation” (不足的翻譯)。前者是翻得過分了 (帶有多出的成分),例如把 “I put on my hat andwent on my way” 翻成「我戴上我的帽子而走上我的路」(其實譯成「我戴帽子,上了路」就好)。後者是翻得不夠 (帶有少掉的成分),例如把「我表妹」籠統的翻成 “my cousin” 而不翻成 “my female cousin on my mother’s (orpaternal aunt’s) side youger than myself”。
 

文章標籤

mars07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外有許多翻譯社的探討確實都是集中在「信」與「達 」,也就是集中在「原文」和「譯文」這兩個焦點上。例如,在我國,瞿秋白和魯迅便有「寧錯而務順」和「寧拗而僅信」的爭執。4 前者偏於譯文本身的「達 」,後者偏於對原文的「信」。在德國,福利德理赫 (Hugo Friedrich) 提到:在翻譯希臘文學成為拉丁文學的歷史過程中,初期階段是牽就原文,後期階段則是放縱譯文。他認為:翻譯本是一種「與原文的競爭」;不只是「再生」(reproduce) 原文的一切,也是「超越」(surpass) 原文的機會 (12-13)。這種論調便是偏向譯文、寧達毋信的觀點。然而,對趙元任以及對他所推崇的波斯蓋特 (J. P.Postgate) 而言,翻譯應該只有「信」這一個基本條件或優點:「誰翻譯的跟原文最近就是誰翻譯的最好」。5 對葛傳槼而言,「無論怎麼譯,總該忠實於原文或原詞」,而「說 “信” 也好,說 “忠實” 也好,翻譯必須在把原文變成另一種文字時,做到不增、不減、不改」(234)。這種「翻譯唯信」的論調,是偏向原文。2.7 不管如何,翻譯確實應該做到「信」和「達」這兩個基本目標。可是,「信」和「達」有時是相互衝突的。原文若原本不通不順,信於原文的譯文便應該照樣不通不順。如果為了「達」,把它譯成既通且順,那便是沒有「信」。例如,在 Faulkner 的《此聲斯氣》(The Sound and the Fury) 裡,Benjy 是個白痴,他常說不通不達的話。當他說 “I could hear the roof” 和 “My hands sawthe slipper” 時,你不能自作聰明把兩句譯成通達的「我能看見屋頂」和「我的手摸得到拖鞋」,那樣就不是白痴的話語了。2.8 翻譯如果有第三個目標,那必須是「雅」(古雅、高雅) 嗎?很多人不以為然。例如,林語堂說:翻譯有忠實的標準、通順的標準、和美的標準。他認為:翻譯藝術文 (詩文戲曲),不是「雅」字所能包括 (33)。他不滿意「雅」字,但他並沒有建議別的字眼,雖然「美」或許就是他的選擇。何欣轉述胡適的話說:「胡博士談到翻譯的標準,他說嚴又陵說好的翻譯是信、達、雅,嚴先生說的雅是古雅,現在我們如不求古雅,也須要 “好”」(66)。提倡白話文的胡適顯然不要「雅」,而要「好」這個字。思果認為翻譯的三原則應該是「信達貼」,而非「信達雅」:「學翻譯的人,先不要求譯文精彩,先求精確妥貼」(18)。劉重德認為「信達雅」應改為「信達切」,而那三字的英譯為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closeness (30)。李季認為翻譯的標準應該是「信達化」:對他而言,魯迅的譯文「大都達到信達化的標準」。6 至於許淵沖,他則認為那三字訣應該變成「信達優」:要先優而後雅 (418)。7 思果、劉重德、李季、許淵沖等,跟林語堂、胡適一樣,都覺得「信達雅」有更動第三字的必要,他們都各有其道理,但每人的想法不一,關注的重點相異。
 

文章標籤

mars07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