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建立後,國民政府也持續認知到翻譯工作的關鍵性,因而教育部於 1932 年設立國立編譯館(以下稱國編館),其主要任務除了編著學校教學用書外,遷臺後另一項更重要的工作是持續有規模有系統地翻譯外文學術名詞及引介國外經典著作,同時也翻譯我國文學著作以推廣到世界各國。從這個角度而言,國編館推動的各類翻譯業務,也是我國積極推動翻譯發展的一種體現。在 2011 年 3 月,國立編譯館亦在國家教育發展的目標下,與其它機構整合成為國家教育研究 2 院,下設 7 個中心,其中編譯發展中心承續國立編譯館的編譯發展職掌。時序邁入二十一世紀,全球化趨勢日趨激烈,在各國交流日益頻繁態勢下,語言與翻譯社工作也愈顯出其隱形的重要性,在此同時所浮現的問題則是:我國仍然需要一個翻譯政策來積極推動翻譯發展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需要的是什麼樣的政策或是推動策略呢?如果不需要,那麼我國如何面對當前文化交流無所不在的全球化社會?
快速提升翻譯能力的方法,快速提升翻譯能力的方法最近,有小伙伴一直再問為什么別人翻譯出來的文章都是那么的優美動人,而自己翻譯出來的卻是大白話,這個是相當于翻譯能力的問題了,那么,在考研的過程中如何提升自己的論文翻譯水準,就這個問題凱程教育的老師們給大家做了一個簡單的總結。不廢話,簡而言之:就是如同行軍打仗一般,你想要下一原標題:快速提升翻譯能力的方法最近,有小伙伴一直再問為什么別人翻譯出來的文章都是那么的優美動人,而自己翻譯出來的卻是大白話,這個是相當于翻譯能力的問題了,那么,在考研的過程中如何提升自己的翻譯水準,就這個問題凱程教育的老師們給大家做了一個簡單的總結。不廢話,簡而言之:就是如同行軍打仗一般,你想要下一步吃掉哪個敵人?吃掉后又該怎么繼續?你的行動會對全局產生什么樣的影響?這幾個問題才是關鍵,重中之重。至于怎么吃掉,這是戰術問題,下一個板塊會細談。我們假設學習英語或者英語翻譯是一盤很大的棋,你若只煩亂于一兵一卒的得失,是否顯得太小家子氣了呢?需知,好的棋手可是永遠在心中設下了萬千布局,絲絲相扣且互成體系,最終的目的也就是勝利。學英語也是,我先問我自己:我該怎么入手?通過摸索,我的答案是:聽說入手。這里有必要簡單談一下理由。自古以來,都是先有語言,后有文字。聽說的歷史比讀寫的歷史悠久的多,人們日常生活中,也是聽說的使用多于讀寫。于是,我從這一規律出發,下定決心要先解決英語的聽說。因為,在極端的假設下,一個聽說良好的文盲,總是能比讀寫優秀的啞巴和聾子更好地進行溝通。
4.7 科學的用語講求清晰;詩歌的用字卻往往故意讓它多義(ambiguous)。翻譯時,若原文有故意多義的文字,理論上譯文還是要跟著有多義的文字才算相等。例如,在ڊOh, loveڇs best habit is in seeming trustڋ一句中,3ڊhabitڋ有「習慣」和「服裝/道袍」兩義,而兩義皆通。因此,這句話恐怕要翻成「噢,愛情最好的『常服』是裝做信賴」,這樣才能同時表達「習以為常」以及「服飾」的含義。4.8 有些人說話行文喜歡用「雙關語」(pun)。翻譯社碰到雙關語時,理論上還是要找到對應的雙關語來譯才算相等。可是,在源頭語裡面「一音含二意」的字詞,怎能在目標語裡面也有「同音而含同此二意」的雙關語呢?在譯界,大家常舉劉禹錫〈竹技詞〉裡的「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為例子,說那「晴」字一語雙關,既指「晴光」(sunlight) 也指「情感」(affection),而英文裡並無一字可以兼含晴、情二意。這種說法有其道理,但西洋流行歌曲中的ڊyou are my sunshineڋ不是把陽光等同溫情嗎?如果把「道是無晴卻有晴」譯為ڊIn the so-called lack of sunshine there is sunshineڋ,不是也能讓ڊsunshineڋ兼指晴與情嗎?4.9 雙關語牽涉到「義」與「音」。在「音」(sound) 的層面上,牽涉到的不都是傷腦筋的雙關語。有些場合,「譯音」是需要的,也不是困難的。例如,人名與地名常需要「音譯」而非「義譯」。只是,音譯也要「信」。譯人名(Washington/ 華盛頓)、地名(台灣/ Taiwan)、或度量單位名稱(bushel/ 浦式耳、gallon/ 加侖) 時,當然也要盡量讓字詞的音相等。把ڊPepysڋ譯成「胚皮斯」(而非「皮普斯」),便沒有接近原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