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和英文之間,文字的最大差異是:前者不用字母(alphabetical letters) 、只用部首(components/radicals ) 來造中國字(Chinese characters),後者則用字母、不用部首來造英文字(English words)。字母有相當程度代表聲音,部首則無此功能。中國字一字一個方塊,一字一個音節,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等不同的構造方式,兩字或幾字就結合成詞。英文的ڊwordڋ等於中文的「字」或「詞」,一個ڊwordڋ可能有一音節或幾音節。英文字都是拼音字,都可做拼字發音(spelling pronunciation)。許多英文的字詞有「接元」(affix),按元分字首(prefix)、字尾(suffix)、和字中(infix)。那些接元略像帶有含義的中文部首,在構詞學(morphology) 裡叫做詞位/詞素(morphemes)。2中國字比較有視覺效果,易於構圖,可以表現書法(calligraphy),也容易寫出字數(與音節數) 固定的詩行或對聯。英文字較易從拼字上看出音韻的效果,包括頭韻(alliteration)、尾韻(rhyme) 等。中、英互譯時,字形相差很大,字數很難相等,也很難在文字的構造中找到對等的譯。例如,把「人本之体非真体」譯成ڊThe body a person is based on is nota real bodyڋ時,除了增多字數與音節,還失去原文裡玩弄構詞的趣味(「人」和「本」合成「体」)。8.5 中文的語音跟英文的語音也相當不同。中文有些音是英文沒有的(如「之」、「吃」、「施」、「日」、「雨」等的字音);英文有些音也是中文沒有的(如ch,sh, th, j, r, v, z 等常發出的子音和ڊmadڋ一字裡的母音)。中文一字一個音節,字音通常以母音或-n, -ng 的聲音結尾。3英文一字可能一個或多個音節,許多字以母音或-n, -ng 的聲音結尾,但也有許多字以其他子音結尾(如pub,pop, mud, sot, stiff, move, buzz, boss, wash, watch, judge, wool, bottom 等字的尾音)。中文的同音字很多,英文的同音字比較起來算很少。在中、英互譯時,如果要音譯,往往找不到完全相等的字眼,因為字音有實際的差異。例如,ڊRobertڋ的發音實際上並不全等於「羅伯特」,而「豆腐」也並不全等於ڊtofuڋ。其實,因為字音差異與同音字的關係,在譯音時往往會有不同的抉擇。例如,ڊObamaڋ有「歐巴馬」或「奧巴馬」的不同譯法,當然也可以是「歐巴瑪」或「奧巴瑪」。
這學期翻譯的作品大都出自著名評論家、作家、作詞人如Margaret Mead等,也就是說,在市場上屬於較成熟的作品,因此在論文翻譯的過程中,我們幾乎都是採被動的姿態在學習、接收新的資訊;然而這次翻譯中時部落格短篇小說卻給我另一種思考面向,在翻譯素人作家部落格作品時,會開始出現想修改或增減的念頭,變為一個較主動的位置。以我翻譯的作品「面具」來說,我欣賞它震撼有力的結尾,但對它選用的字詞或敘事方式較為失望,認為這樣的故事情節應該配上具同等特色的文句,譬如「她運動指尖摸索一陣,忽然顯出一個訝異的表情;他正想問,忽然覺得下巴一陣涼。幾乎沒有用力,面具就被她輕輕地揭開了。她果然是命中注定、會見到最真實的我那人啊;他在心裡感嘆著,忽然聽到她發出一聲尖叫。」這段就出現了三個「忽然」,有些詞語的重複可以表達出層次或強調,但我覺得這裡的重複比較像一種疏忽,文中許多這類的問題令我對翻譯出來的成果不甚滿意,卻也不曉得該不改擅自修改原文。我並不是在推卸自己的翻譯責任,雖然中翻英與英翻中不太適合相互比較,但單就轉換的過程來說,我明顯覺得這篇翻譯的完整度不如上一個作品。這讓我重新思考翻譯者的位置,不同於之前討論過忠於原文與否的議題,這裡的問題是翻譯者除了語言、文化的轉換外,是不是也能作為一個「改寫者」,將一部作品重新改造,賦予它新的形象。令人卻步而不敢擅自改寫的原因在於這等於用別人的點子寫自己的作品,也許在學校裡學生可以試著做這樣的嘗試,但在市場上卻始終沒有「改寫」這一個文類。我們可以問的是:比較不成熟的作品就沒有被翻譯的權利嗎?如果譯者看出原著某部分的缺失,是否能當一個reviser使它更臻完善?這同時也牽涉到原著同意與否以及這樣的改寫是不是往更好的方向走的爭議,倘若原著不希望改變文章原貌,或是第三者看來這樣的改寫反而是扣分作用,畢竟社會上沒有絕對的價值觀,亦無斷定一篇文章好壞的準則,這樣究竟該不該改寫呢?
中西文化交流重要來源之一,相信大家都聽過馬可波羅,在他的傳記裡面,寫了有關中國的很多事蹟,這個為中翻英以及翻譯社文化,帶來了很多的貢獻,因為馬可波羅從中國帶回很多東西到了西方國家,中間的過程,中翻英、英翻中,翻譯社的行為,可說是一種革命性的發展,馬可波羅(Marco Polo, 公元1254-1324年)是意大利威尼斯威尼斯:威尼斯是當時地中海地區的商業中心,東西方商品的集散地,居民大都是商人。蒙古西征以後,威尼斯的商業勢力從小亞細亞、西亞和南俄羅斯一直伸展到中亞和遠東。人,中世紀著名的旅行家。公元1271年隨同父親尼古剌(Nicolas)和叔父瑪竇(Matteo)前往東方。公元1275年抵達元朝的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此後旅居中國十七年,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信任,多次奉命出使外地,遊歷中國許多地方。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