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翻譯人才選擇為單一企業或機關擔任口譯,這樣組織內朝九晚五的工作類型通常又稱in-house口譯,通常大學畢業就可以報考,入行門檻就比一般商務隨行口譯高了,機關挑選人才以翻譯技巧以及經歷為主要考量,所以錄取者中有很多是翻譯專業或研究所出身的。 台灣與華語地區許多大企業如知名國際顧問公司、證券行、銀行都有企業編制內的翻譯小組,大多面試口譯員時口筆譯兩者都會考。台灣區大企業內口譯員月薪平均有70k,高的有100k,雖不比香港新加坡也算不錯了,不過就像Sam學長之前說的,『企業深似海,公司用人是講效益的,所以要想存活必須發揮效益,很少有可能單純做翻譯,到下班時間就回家的,有可能要幫忙做很多其他類似特助/ 秘書類工作,另外公司難免都有勾心鬥角的事,對office politics深惡痛絕者請三思。』就政府機關口譯而言,政府機關如外交部、國防部等平均而言每年或每兩年會招考口譯員,口筆譯兩者都會考,因為口譯員出任務時代表國家形象,報考者的口語表達、儀表、台風及專業口譯能力為必要條件,雖然政府給的薪資沒有民間企業好 (好啦 其實我想說的是政府給的未免太低了吧! ),但還是經常吸引口譯學校畢業生報考,原因很簡單,因為替政要大官翻譯是絕佳的練習機會,表現好的又能跟隨首長出使友邦見識大場面,對年輕口譯員是很好的磨練,以後要轉freelance因為這樣的資歷會比較容易進入會議口譯市場。當然政府 in-house工作中的office politics更是多,其實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板主我從口譯學校畢業之後的第一份工作就在政府機關當論文翻譯,每天要進辦公室看到同樣的面孔,又三不五時叫我去作一些跟口譯無關的工作,每天要面對令人窒息的官僚環境與馬屁文化,我因為適應不良作了一年就落荒而逃了。平心而論,各個組織文化畢竟不同,薪資與工作內容也不同,也有人一當in-house interpreter就是好幾年,例如我口譯學校的同屆同學進入一家國際知名顧問公司當口譯,因為薪資好工作穩定加上常出國,一作就是十年,現在也升遷成了他們企業亞洲區的T&I Support Coordinator,也可以是很好的出路。

 
 

首先要精通主要工作語言, 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母語」 (excellent command of the main language)。此處的「精通」意味著熟練掌握語言的精妙之處和語言背後的文化。這一點被認為理所當然,但實際上常令人感到差強人意。在實踐中我們感到對母語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將原文(尤其是新的概念)轉換為準確、通順的論文翻譯。作為筆譯,吃准原文是最起碼的要求。但要再提高,就是拼中文。正因為如此,聯合國非常重視翻譯在譯入語上的修養。為保證翻譯質量,嚴格要求筆譯人員譯入母語,而不能譯出母語,如中文處只做英/法/西/俄譯為中文。如在極個別的情況下需要做中譯英(如英文處懂中文的員工人手不足),則中文處只能譯初稿,而一定要英文處的審校最後把關。2. 精通原文(excellent command of a passive language)。聯合國的筆譯人員常年在極大的壓力下從事敏感的工作,這就意味著他們對原文的掌握要非常紮實。正像口譯人員要適應不同口音的發言一樣,筆譯人員所處理的是不同國家、不同教育程度的人所寫的英語。此外,聯合國是193個會員國之間開展多邊外交的場所,聯大、安理會、經社理事會等通過的決議都是各個會員國「磋商」出來的妥協產物。因為聯合國主要機構通過決議時遵循的是「協商一致」的原則,也就是只要有一個國家強烈反對,決議就通不過。而各國代表立場不同、關切不同、要求不同、理解不同, 因此,為了達成「協商一致的原則」,各國不僅在實質立場上要有取有予,在文字上也要加以反映。當立場的差異難以彌合而又不能各說各話時,就要搞文字遊戲,做到表面上看不出分歧。為了做到這種「不一致中的一致」(即實質不一致但文字上一致),各位代表常常八仙過海,各抒己見,或置英語語法於不顧,或用詞怪僻,讓人似懂非懂,或把句子繞來繞去,弄得雲山霧罩。 此類有意和無意之舉也是造成聯合國英語與眾不同,甚至莫名其妙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人將這種決議戲稱為「天書」。有人稱翻譯社的英文為 UN speak 或 UNese或者乾脆叫un-English (以至於聯合國文件的中文譯文也因此被戲稱為「un-Chinese」)。 所以,聯合國的翻譯不能僅僅是跨語言的轉換,而必須是跨文化的溝通,不僅僅是文字上的轉換,而必須為形形色色的受眾所接受。

 
 

三、文化脈絡-涵蓋人名、食物、文化傳統………無窮無盡一篇文章,無論有意無意,往往包含大量的文化脈絡,包括一個國家的人如何看待另一個國家、一個文化對待事物的獨特看法,這些想法在文章中不一定會直接明白地說出來,而是以「意在言外」的方式存在,需要透過譯者去「翻譯」出來。其中,各類專屬名詞也是如此,包括各種專業領域例如生物、新聞稿、法律、外交、神話故事、佳年節慶等等,都有其文化圈中慣用的說法,一個譯者或許無法樣樣精通,跨足所有領域,但在自己擅長的專業領域中應力求準確,並符合其領域的訴求。在小說心得中提過,由於人名牽扯到各種語言的發音,故身為一個論文翻譯譯者應該要會各種語言的發音。同理,各國擁有大相逕庭的飲食文化,食物的專有名詞也必須找出中文中最通用、最明白的說法。若沒有相似的名詞,就以烹煮方式、食材來做敘述,讀者才能想像。舉一些我最近個人生活上遇到的案例,最近剛過冬至,該如何介紹湯圓以及其文化;或者水餃、餛飩、抄手有何不同,都是我們生活中相當熟悉的一部份,但來自不同文化的人會感到疑惑不解,這時便是需要「翻譯」之處。而此時的翻譯,也應從文化的角度下手,例如水餃、餛飩、抄手原本都是指同一種食物, 但約在唐朝起,餛飩逐漸分離出來,於是餛飩和水餃開始分指兩種不同的食品。上了翻譯與習作這門課後,生活中也開始會注意這個物件、節日、句子怎麼翻譯,英翻中或是中翻英又有不同,可謂上課的「後遺症」吧!生活中的物件、環境、衣著、對話等,都參雜了濃厚的風俗民情與地方文化,如何傳遞出原著的心境,便是考驗譯者的功力了。四、精進語言能力、單字量、文化知識課堂中,Jo在口頭上、授課中都運用了許多相當口語的單字、片語,諸如:I am so behind. I smell a rat.等,信手拈來實用片語比比皆是,也是我平常較少接觸的部分。除此之外,也曾播放過影片,看看如何用簡單的英語講笑話,讓我知道其實不一定要高深艱困的單字,也能夠造成有趣的溝通,全端看要如何取捨,並在何種場合發言。在歌曲翻譯上,譯者的靈活度必須大為提高,因為要適當活用年輕前衛的語言、句法架構,才能貼切傳達歌曲本身的味道,並且讓人耳目一新。歌詞不僅要活起來,還要能夠唱,也是一番學問。 此外,Jo在課堂上常常耳提面命各種翻譯的撇步,諸如在專有名詞、人名前加上背景說明;或將最重要的句子放到最後。當然,老師也不斷強調,翻譯到最後該如何取捨總歸一句三字真言:「看狀況。」
 

推薦網站:論文翻譯|智準翻譯社|專業品質保密服務宗旨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翻譯社 論文翻譯
    全站熱搜

    mars07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