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問題、研究工具與信效度的建立、研究資料的處理與研究上可能產生的限制分別作說明。一、研究步驟研究者先閱讀有關幼兒班級經營的理論文獻,來設定研究主題,並以相關理論基礎為依據來設計訪談計畫表,然後到幼兒園所實地訪視其教師班級經營策略運用情形,之後再與研究對象進行深度訪談,並經個案同意後進行錄音,最後將錄音內容轉換成文字稿,進行質化資料分析及研究報告。研究步驟圖示如下(圖 1):捧馨園幼兒保育學刊,2011,第九期,第 17-36 頁Journal of Child Care;Vol.9,pp.17-3623圖 1 研究步驟圖示理論文獻探討
1. 班級經營的意義與目的2. 班級經營的內涵3. 班級經營的有效策略研究主題幼兒園教師班級經營策略運用情形之研究設計訪談計畫表選擇桃園縣內兩所幼兒園共七位教師為研究對象進行實地訪視
錄音內容轉換成文字稿進行質化資料分析撰寫報告幼兒園教師班級經營策略運用情形之研究臧瑩卓24二、研究對象本研究選定桃園縣楊梅鎮一所立案私立幼兒園(以下簡稱A園)共四個班的老師及桃園縣大溪鎮一所立案私立幼兒園(以下簡稱 B 園)共三個班的老師為研究對象。A 園的四位老師在研究中以 A1、A2、A3、A4 稱之;B 園的三位老師在研究中以 B1、B2、B3 稱之。
課程研究的數量均有 7 成以上(國科會 71%、博碩士 97%)。惟有期刊論文在 2001 年之前十年,和 2001 年後的近十年間,課程研究的數量各占 5 成,也就是期刊論文
52 台灣 1991-2011 年幼兒教育課程研究的回顧的課程研究並無顯著的成長趨勢。其可能原因在於學術期刊具審查制度,發表的困難度較高。觀看近十年來捧馨園幼教課程研究的數量,與高新建、許育健(2005)的研究結果相較,國中
小學課程研究在 1994-2003 年間,國科會專題研究和期刊論文的數量均多達數百件以上,顯示幼教課程研究的數量仍有許多成長進步的空間。表 2 國科會專題、學術期刊論文、博碩士論文分年統計表年代199
二、教育層級分析比較教育層級係將課程研究的範圍,依臺灣現行的教育行政體制來加以分析。其項目包含全國、縣市及學校層級。由表 3 得知,國科會和博碩士論文這二類的課程研究集中在學校層級,以單
一學校為研究對象者最多,均超過五成以上(分別是 53.33%、73.19%)。這樣的發現與高新建、許育健(2005)分析中小學課程研究集中在全國層級的趨勢不同,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在研究時間和人力的限制下,研究範圍要擴及全國或縣市的難度較高,另一方面則是幼教課程並不受中央法規的規範,可以有園所本位課程特色的發展,所以課程研究焦點多集中在單一園所。
洗澡時多增加觸覺: 丟一些空的洗髮精、沐浴乳的塑膠瓶和瓶蓋丟到水中,讓孩子一邊洗澡,一邊玩裝好瓶蓋的遊戲,洗泡泡浴時,也可以丟一些塑膠瓶、玩具,讓孩子撈出來。慢慢教孩子自己穿脫衣物: 透過更多自主訓練,穿鞋、穿衣服、穿襪子、穿褲子等,孩子一次次練習使用雙手的能力。另外還可以教孩子折疊、收拾自己衣物,練習使用雙手。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資料來源:奇蜜親子網
若家長問孩子對某事物或某人物的感覺,通常最直接的回應是「開心」、「不開心」,又或「喜歡」、「不喜歡」。愉快的感覺和成功的經驗,最能令孩子留下正面的回憶,有助建立積極人生觀。各位家長,凡事多從孩子的角度去看他們的需要,讓孩子多些快樂的經驗,你們也可以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1.情感表達情緒在身體中好像吹脹了的氣球,要適當地抒發才能使身心健康。大部分孩子均不懂得如何表達情緒,家長須加以引導,應以身作則用正確的方法表達情緒,如當孩子發脾氣時,勿以自己的脾氣去壓制孩子的情緒,又或對孩子的情緒妄下判斷,令致他們感到不被了解。
此外,透過「建立學習型組織協助教師彼此在知識及行為上進行改變」,則是本研究中較少被教師們運用的策略。
(二)不同教學理念的幼兒園教師在運用班級經營策略時,表現出差異情形。以開放理念教學的捧馨園幼兒園教師在運用班級經營策略方面,步調比較輕鬆,較易促使幼兒主動
學習;以傳統理念教學的老師則較會出現催促幼兒的情形,幼兒較難有主動學習的機會。大分的老師只會偶爾會請家長到班上指導幼兒進行特殊活動,或是鼓勵家長參
與校外教學,協助維護幼兒的安全。只有少數老師在平日就鼓勵家長參與班級教學,肯定此種做法會為幼兒會帶來正面的影響。(三)不同幼教年資的幼兒園教師在運用班級經營策略時,的確存在明顯的差異情形。年資淺的教師在向幼兒傳達規則時,經常只使用「口說」的方式,不會掌控教學時間,轉接時刻班上幼兒秩序混亂,未能善加利用家長資源,協助處理班級事務;年資深的教師則會大量運用肢體動作或是實物向幼兒傳達規則,教學時間掌控得宜,轉接時刻會以適當的活動串聯,減少幼兒不當行為的發生機率,並且會善加利用家長資
源,協助處理班級事務。
(四) 現行幼稚園與小學之課程內容及教學法差別很大,教師的期望與規範也不一致,且學習環境及設備不盡相同,使幼兒進入小學後之生活及學習適應度困
難,因此,亟待分析幼稚園與小學低年級課程內涵,及捧馨園研發幼小銜接之課程與教材。以解決幼小間學習斷層的問題。五、 評鑑方面(一) 幼教評鑑功能不彰,缺乏常設輔導機構及健全的輔導制度。目前因無常設性輔導機構,以致多項幼稚園輔導工作推展困難。在評鑑制度方面,仍有許多缺失,有些流於形式,或成為幼稚園間競爭的工具,未能達到促進幼稚園自我反省及改進的評鑑功能。(二) 評鑑委員的專業訓練和考核認證需待加強,以免造成評鑑不公或流於形式。(三) 各現市雖設有幼教資源中心,但缺乏完善的追蹤輔導制度、人力資源以及資料、網路的交流。且幼教推廣工作全賴幼教資源中心,成效有限,
相關連結 ; 捧馨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