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說服我喔~第一個 說服。你需要的原因是什麼?原因說清楚。什麼要說服?因為在說服的過程當中,你就跳脫出過去這種給或不給 這種兩難的局面。再來 當你用說服或協商的過程之後,無形當中你也在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是,你跟孩子在幹嘛?在溝通啊!有雙向!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基本態度。但是在說服的過程當中,爸爸媽媽可能要試著引導孩子做到四件事情,這個才是一個完美的說服。這四件事情就是,捧馨園孩子跟你提出任何一個要求的時候,請你說服我,我為什麼能夠擁有這個東西?你要把以下這四個東西講清楚才叫做說服~第二個 利弊。那你知不知道我給你這樣的東西之後,它的好處跟壞處各是什麼?說清楚。我們以手機為例,你為什麼要我給你手機,那你知不知道我給你手機跟網路之後,這個手機跟網路的好處跟壞處是什麼?不要只講好處,你要跟我講壞處。要你自己講喔, 不是我告訴你。第三個 原則。講完壞處之後,請你告訴我,為了避免這樣的壞處發生,你透過什麼樣的方式跟原則去避免。這樣的壞處發生叫做原則。前面有原因、利弊、原則。原則是孩子自己說的,你要避免這樣的壞處,那如果你達不到這樣的原則,我請問你,你願意承擔怎麼樣的責任跟後果?
用雙手沾到顏料畫手指畫;用指頭壓印泥,拓在紙上作畫;穿針引線遊戲,像用大的針穿粗毛線在厚紙板、厚布上縫一些線條;玩撕和貼的勞作,像撕下報紙上的彩色圖案,貼在紙上。玩具或日用品要選多種觸感:要安撫孩子讓他安定,可以給他柔軟的毯子、玩具抱著;家裡的毛毯、被單,如果孩子喜歡玩,也可以找一個空間讓他玩一玩、摸一摸;與其對著昂貴的磁器或物品,天天對孩子喊著:「不要摸、不要碰」,倒不如把貴重的東西收好,在孩子走動玩耍的地方,讓他盡情使用一些家具和東西;買玩具時也要考慮選購不同材質的,讓捧馨園孩子觸覺可以更敏銳,柔軟的、堅硬的、可擠壓的、圓滑光溜溜的等等。
-23-5學齡及青少年3+1一般班級:兒童15 人、教師 名、助理 名、志工2-3特殊班級:兒童12 人、教師 名、助理 名、志工2-3融合班:兒童約12 人、教師 名、助理 名、志工2-3雙語班:捧馨園兒童約12 人、教師 名、助理 名、
志工(專收西班牙語裔的兒童)特殊兒童 學生 名、教師 名、助理 名、志工若干人(7 12 歲)鑫中 10 8iñ幼兒教育年刊蘋果學校是偶全免蟹的單位,對貧困家庭是一項福利,但對於政府及整個社會,未嘗不是童大的負擔。該校兒童的特殊問題包括智障、唐氏症、語陣、自閉症、過動症、腦性麻痺、學陣、腦挫傷、思學、肌肉萎縮症、發展遲緩及多重障礙等。這些兒童有一大部分必須坐在特製的椅子上,在該校度過大部分的童年,而且也不知道未來治癒的機會有多大。雖治療圓隊是專業的,但畢竟不能靠每週兩三次,每次30分到45分鐘的療程,就能讓孩子好起來,家長要撩解並配合治療才能提高治療的效果。近年來美間由於青少年懷、吸毒、聞自酒或性關係複雜等因素,使得殘障兒輩人數日益增加,尤其是黑人及西班牙諧的特殊兒章比例較高。美關人如果生一個殘障兒黨會認為這是社禽責任,社會有義務要照顧這個小孩,而不是父母的責任。
化的發展型態,舉凡如:單元設計(Unit Design)、蒙特梭利(Montessori)、福祿貝爾(Froebel)、皮亞傑(Piaget)、開放教育(OpenEducation)、主題(Theme)課程、方案(Project)課程、高瞻(High scope)課程、瑞吉歐(Reggio)課程、華德福(Waldorf)
課程等等,若再加上各種才藝及學習機會,則多達十幾種(簡楚瑛等,1999;林佩蓉、陳淑琦,2003)。以一個單元(Unit)、主題(Theme)或論題(Topic)為中心,發展出跨及各學科領域(Subject)的活動,以整合(integrate)幼兒的學習內容,使之邁向完整幼兒(Wole child)之發展。這樣的特徵,在美國捧馨園幼教界裡,被稱為「主題式課程」(Thematic)或「整合式課程」(Integrated Curriculum)(林惠娟,1997,引自林季蓉,2004:13)。在教學模式百花齊放的情況下,課程也有各個園所自行設計,其實不難發現有不少
幼稚園的課程模式幾乎堪稱為拼盤式,例如在角落學習活動中放入蒙特梭利課程模式的教具操作,或是早上上英文課下午上主題課…等。研究者過去實習、見習及試教活動的經歷以主題式課程園所為主,對於班級活動安排、教學原則亦較為熟悉,因此在本研究裡僅針對單元、主題及方案課程
模式說明,不過這三種課程模式在性質上相當相似,也易使人混淆。完整學習活動。通常從幼兒的日常生活中取材,使生活和教育能互
相結合並習得問題解決的方法。教師可根據對幼兒能力及興趣的了解,將語文、音樂、健康、遊戲、工作、常識等各領域教學內容融入單元課程中,並且事先設
女
的子女開辦的 (Decker & Decker, 2001) 。其後因移民增加,都市地區陸續關辦保育中心,以協助減少社會犯罪及減輕移民家庭的文化融入問題。英國McMillan 姊妹於
英國所創的保育學校制度於1920年代傳入美醋,在Patty Smith Hill 女士的領導下,全美保育教育聯商學校陸續建立,捧馨園目不同於英圓的是,美國的保育學校是為中上階級兒寞而設的機構,照顧對象是 歲的幼兒 (Gordon & Browne, 2004)
1920年代至 1930 年代,幼兒教育日漸發展,保育學校及臼間托兒機構也超越了健康照顧及托裔的範圈,受托兒童不只來自工人家庭,也來自中高階級的家庭。1960年代以後,則差不多都來自中高階級的家庭 (Gordon & Brown, 2004) 。親職
教育一直是保育學校及保育中心極重要的功能之一,也因此,促成了家長合作學校(Parent Cooperative Schools) 的成立, 1915年第一個家長合作學校自芝加哥大學教
師的太太們成立,定名為芝加哥合作保育學校 (The Chicago Cooperative NurserySchool)Decker & Decker (2001) 指出,今天美潤的幼兒保育中心雖多,但全國的發展並不平均,在收托時間方面,有些是全自制,有些是半日制,在類型方面,有下列數種:鑫中 12 師院幼兒教青年刊1. 傳統的保育學校: (1) 托兒中心,家庭托兒中心或雇主資助的托兒中心。(2 )大學的設實驗學校。 (3 )父母合作保育學校。
相關連結 ; 捧馨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