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液晶電視維修已步入差異競爭時代,不論是畫質技術、廣告訴求,或服務標準,都可做為各品牌提出差異的切入點。第五章 液晶電視 (LCD TV)產業技術特性分析第一節 產業技術發展沿革與技術說明LCD TV 的主要特點,是使用液晶傳輸影像,液晶本身具有極化性(Polarizalility)和反射光線的作用,透過電壓的刺激改變液晶極化的角度,由不同大小電壓刺激可讓不同程度的光量通過,此原理可以讓液晶對光線的反射或透射產生強度的變化,如果控制液晶單位的電流強度,可以改變液晶的透明強度,再加上彩色濾光片就可構成繽紛色彩的螢幕影像。換言之,LCD TV 的原理就像是幻燈機,液晶板就像是幻燈片,靠著背後的光源(背光模組)穿透液晶板,才能夠讓液晶顯示板發光,再配上彩色濾光片分成 RGB 三原色光,才能顯現全彩畫面。LCD 技術雖起源於歐美,但將之發展形成產業的卻是日本。液晶最早是由奧地利的植物學家發現於 1888 年,直到 1971 年,TN(Twisted Nematic、扭曲向列的顯示)型 LCD 推出後,LCD 産業才進入真正的發展期。隨著半導體技術的發展和有源矩陣概念的提出,TFT-LCD 技術開始逐步成型,並且於 90 年代初期在日本開始産業化。現今主流的液晶顯示技術,可顯示高階彩色影像的主動矩陣型(Active Matrix)液晶,以 TFT(Thin Film Transistor)等主動元件來驅動各個像素液晶的方式,其中較常見的主動元件是非晶 Si-TFT (Amorphous Si-TFT),TFT 是以靜態驅動液晶故可應用於大面積、高解析度畫面,並且維持高顯示品質。圖 9 為 TFT-LCD 技術發展沿革,從 1990 年開始,日本的 Toshiba 首度將TFT-LCD 應用在 10.4 吋的筆記型電腦(NB)面板上,開始帶起了全球顯示器產業的革命。在 TFT-LCD 產業有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幾乎只要每前進一個世代,都會發生產能過剩,造成價格下滑,因而擴大產品應用領域,然後供不應求的情形開始發生,促使 TFT-LCD 前進一個世代,「液晶循環」就因此而生了。在 1995 年以前,TFT-LCD 還只是單純的應用在筆記型電腦(NB)面板上,主要還是以日本為發展重心。但是自 1996 年開始,TFT-LCD 進入了第三代生產線,也開啟了液晶顯示器的應用,在發展初期由於材料及零組件價格昂貴,生產良率不高且又必須面臨與 CRT 顯示器的競爭,發展過程非常艱辛。隨著韓國和台灣開始加入 TFT-LCD 的生產,競爭可說更加激烈,但是韓國和台灣液晶面板廠商挾著量產技術的優勢及較低廉的人工成本,雖然在關鍵材料及零組件的取得成本稍高於日本,但是還是非常有競爭力,並且淘汰了一些日本廠商。
液晶電視與液晶顯示器這兩者產品外觀雖然類似,但其實還是有所區別,不能完全替代,電視修理可由以下兩點說明之。(一) 面板不同液晶電視面板和液晶顯示器面板雖然同樣是 TFT 液晶面板,但由於這兩者是應用於不同的層面,彼此之間是有區別的,主要表現在液晶分子大小、成像處理與色彩、亮度和對比度、可視角度等方面。構成液晶電視面板的液晶分子比液晶顯示器面板的要大,因為液晶顯示器在使用的時候,人們與顯示器距離不足 1 米,液晶顯示器主要表現出一些很微小的細節,所以構成的液晶分子要小一些,這樣的面板造價也更昂貴,而液晶電視面板主要是表現整個畫面,對很細小的地方要求不高,使用大分子的液晶還可以降低成本。液晶電視面板在成像方面優化比較大,液晶電視主要表現整個圖像,所以要獲得好的成像效果,在成像處理上比液晶顯示器面板強。另外液晶電視的內部採用了功能強大、容量更大的數字處理電路,真實還原了圖像的本來面貌和色彩。液晶顯示器面板亮度一般是 300 流明左右,而液晶電視面板都是 500 流明左右,其次對比度也不一樣,現在主流的液晶電視可達到 10000:1 以上或是更高的對比,而液晶顯示器則只有 700:1 或 800: 1。
反之,再從高溫逆轉降下時,也可以發現在攝氏 179 度以下時,透明液體漸漸轉成混濁狀,且下降至攝氏 145 度時又形成固體的結晶態。其後,德國物理學者萊曼(Lehmann)利用偏光顯微鏡觀察此安息香酸膽石醇的混濁液體時,發現此液體具有晶體所特有的異方向性特質,因此證實了液晶的存在,也同時開啟了液晶材料的開發研究與應用技術。由於液晶顯示器是以液晶分子材料為基本要素,將這白濁的液晶分子夾在經過配 向處理的兩片玻璃板之間,即可組合成目前熱門而且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電視修理器件。這個介於固態與液態之間的中間態分子,不但具有液體易受外力作用而流動的特性,亦具有晶體特有的光學異方向性質,所以能夠利用外加電場來驅使液晶的排列狀態改變至其他指向,造成光線穿透液晶層時的光學特性發生改變,此即是利用外加的電場來產生光的調變現象,我們稱之為液晶的光電效應。利用此效應可製作出各式的液晶顯示器,如扭轉向列型液晶顯示器、超扭轉向列型液晶顯示器、及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等。PDF 檔案使用 "pdfFactory" 我們舉扭轉向列型液晶顯示器的構造加以說明。扭轉向列型液晶顯示器的基本構造為:上下兩片導電玻璃基板,在導電膜上塗布一層經由摩擦而形成極細溝紋的配向膜,當向列型液晶灌注入上下兩片玻璃之間隙時,由於液晶分子具有液體的流動特性,因此很容易順著溝紋方向排列。
當然,我不會到深水埗買TCL、康佳啦!事實上市面上日韓的液晶電視選擇不多,來來去去也是那幾家,韓國品牌不考慮的話,就只剩下Sony、Sharp、Panasonic,東芝和日立恕我沒有做功課,好像在液晶電視方面不算多出品,而以上三個牌子中用過兩家,Sharp總公司好像被收購了,也不見得宣傳很積極,Sony試過了,何不給Panasonic一個機會呢?結果我選擇了Panasonic的TH-49DX650H,這次我一點功課也沒做,網上看了型號相片,走入專門店就買了,因為液晶電視基本上都差不多,我看中的是它的五年電視修理保養,當然,我不希望未來五年用得著,只可以說,現今電子產品壽命不會太長,有些人每半年換一次手機,一兩年就換Notebook,我其實只想還原基本步,延長產品的壽
第二章 液晶電視維修(LCD TV)產業發展沿革第一節 液晶電視 (LCD TV)業沿革從圖 2 可看出整體平面顯示技術之發展歷程,TFT-LCD 萌芽於 1980 年代,1990 年代中期開始大量應用於筆記型電腦,90 年代末期則與 CRT 技術共存共榮,成為電腦顯示器之兩大應用技術;直到 2001 年末 LCD Monitor 正式替代 CRTMonitor 成為電腦顯示器之技術主流,目前朝向 LCD TV 及新應用領域發展。1990 年代末期之 PDP 約相當於 TFT-LCD 在 1990 年代以前之萌芽期;由於1995 年日本富士通成功將 42 吋 PDP 商品化使得 PDP 得以開始進入建廠量產之階段;2000 年起,PDP 拜日本於 1997~2000 年間建立產能,而開始進入成長期,並與各種投影電視(如過去之 CRT 及 LCD 投影電視及近來之 DLP 投影電視)共存共榮。OLED 與 FED 目前則類似 1990 年以前之 LCD 萌芽期,仍有重要之技術突破,目前仍僅止於利基市場之應用。綜上所述,TFT-LCD 不僅已完成技術萌芽及與 CRT 共存共榮階段,且已正式進入完全替代 CRT Monitor 成為主流技術並且朝向大型 LCD TV 以及新應用領域發展;而 PDP 則是經過技術萌芽階段,目前在產能開始建立並與投影電視共存共榮之過程;OLED 與 FED 則仍處於萌芽階段。因此就平面顯示發展歷程而言,TFT-LCD 與 PDP 將是兩大主要應用技術主流。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