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對於翻譯出來的字詞,必須再次確認及驗證其合適性、正確性及準確性。確認讀者或使用者能夠理解該譯文。不通透的翻譯時常是僅僅經過字面上的翻譯,雖然有時候部分的翻譯是必須逐字翻譯的,但翻錯重點貽笑大方的舉例來說莫過於新聞媒體時常報導的招牌或指示牌的錯誤翻譯。經常就是造成國際笑話的元兇。譯者不得不慎。一般來說經由專業翻譯社來翻譯並經由上述要點所呈現的譯文,通常能替業主省去不少時間,當然要做足這些功夫亦非一朝一夕,經驗和技巧的累積及傳承也是十分重要的。
現在我們很理所當然的知道,英文的apple就是蘋果,這個中翻英或英翻中的過程,有沒有人想過是怎麼知道的呢?其實就在中國開始與西方國家接觸的時候,交流的過程中就慢慢演化了中翻英,英國派遣馬嘎爾尼訪華,打算去覲見乾隆皇帝的時候,發現找不到懂中文的人。有人告訴英國人梵蒂岡有懂中文的,英國政府就去義大利找翻譯。英國人在義大利發現,天主教在那不勒斯辦了華人書院,專門培養中國神職人員,有一群留學生。英國人帶了四個人來中國:柯宗孝(保羅)、李自標(雅各布)、王英、嚴寬仁(Nyan),四個人都是天主教神父,報名使團的目的是搭免費船回國。 英國人的船到澳門後,其中三個人離開使團,只剩下一人繼續工作。這個中國留學生名字叫雅各布· 李,中文名叫做李自標,是甘肅武威人,在義大利學習如何做天主教神父。根據牛津大學女學者沈艾娣教授(Henrietta Harrison)的研究成果,李自標哥哥做過清朝綠營守備,在四川金川打過仗。李自標因為當神父所以沒後代,沈艾娣找到了疑似李自標哥哥的後代,現在移民新西蘭了。雅各布· 李精通義大利語和拉丁語,但是不懂英語。好在拉丁語是歐洲貴族通用語,馬嘎爾尼也懂拉丁語,就用拉丁語和他講話,再翻譯成中文。
有人曾說「翻譯的相等」(translation equivalence) 有四種類型:一在字詞、一在語法、一在風格、一在文體。3 其實,不管字詞、語法、風格、或文体,翻譯所要求的三個 F (信、達、恰) 都是在四個 S 的層面上運作。義 (sense) 是頭腦的認知,音 (sound) 與形 (shape) 是耳朵和眼睛的覺知,境 (situation)則是身心的感受。義、音、形、境這四個層面,便是翻譯社翻譯時要企求相等的層面。一般的翻譯都是先考慮「義」,以「義」為重。但翻譯有韻律、有韻腳的詩歌時,音的考量可能跟義的考量同等重要。在「圖像詩」(shaped poem)或「具像詩」 (concrete poetry) 裡,形可能比音、義都重要。所以,翻譯何伯特 (George Herbert) 的 “The Altar” 那首詩時,就要先設法讓譯文的文字排列有「祭壇」的形狀。4 不過,並非各種翻譯都有義、音、形、境這四個層面可以考量。既然口譯通常只聽到口述的聲音而沒看到文字排列的形狀,口譯便不用考慮形的層面。3.8 任何話語都有使用的「(情) 境」 (situation)。在談論中或文章裡,話語的上下文 (context) 是話語本身的「處境」。說出/寫出話語或聽到/讀到話語的場合 (occasion, case) 或氣氛 (atmosphere),是話語本身以及說、聽、寫、讀話語的「環境」(surroundings, circumstances)。話語中所帶有的說話者或書寫者的態度 (attitude) 和語氣 (tone),是表現話語的「心境」(mood)。總之,話語的處境、環境、和心境都是「情境」或「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