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撇開「非文學類也可能帶有文學性」這一點不說,各種非文學類的語文成品,就算全無文學或詩歌的成分,也可能帶有翻譯時值得多加留意的特點。例如,廣播稿(script for radio-broadcasting) 雖然可以預先翻譯,卻要注意那是「針對廣大聽眾」以及它「必須講求時效」這兩個特點。因此,廣播稿既要譯得「容易聽懂」,也要譯得「不冗長費時」。例如,在一篇論翻譯的廣播稿中,假定有這幾句英文:ڊTranslations are like womenڄIf they are faithful, they maynot be beautifulڄIf they are beautiful, they may not be faithfulڄڋ要把這幾句翻成中文來廣播時,如果把第一句翻成「翻譯就像女人」,聽眾可能聽不太懂(翻譯的行為怎麼會像女人呢?);若翻成「譯文有如婦女」,聽眾也可能聽不太順(整句太文言了)。但如果譯成「翻譯的文字就好比女人」,那就更清楚明白,更容易懂了。接著的兩句若譯成「如果她們是忠貞的,她們或許就不是美麗的。如果她們是美麗的,她們或許就不是忠貞的」,這樣的譯文放在廣播詞中就真的太冗長太囉嗦了(確實faithful but not beautiful)。如果譯成「忠貞的或許就不漂亮,漂亮的或許就不忠貞」,那就既簡潔也易懂了。13.7 論文翻譯確實是「達」比「信」更重要。為了「達」,有時就要多用成語或俗話來翻譯。1把ڊYou took the words right out of my mouthڋ譯成「你把我嘴裡的話都拿去了」確實比不如譯成「你這句話正中下懷」。把ڊThe Czechsfind themselves astraddle. They acknowledge their future is inextricably bound tothe Soviet Unionڇs, yet ;ڋ譯成「捷克人民感覺到左右做人難,他們承認他們的前途跟蘇聯有難解難分的關係,可是;」。這樣的譯文確實把成語/俗話( 「左右做人難」、「難解難分」) 用到好處了。

 

1.3 既然翻譯含蓋說與寫,翻譯便可分為「口頭翻譯」(oral translation) 與「書寫翻譯」(written translation) 兩種。在中文裡,前者簡稱為「口譯」,後者簡稱為「筆譯」。我們一般所謂的「翻譯」,指的是「書寫翻譯」或「筆譯」。而一般所謂的「口譯」,實際上往往是一種「口頭詮釋」(oral interpreting/interpretation)1,是把採用某種語言所說的話語,用另一種語言的話語來加以約略的「詮釋」,並不是極為相等的「翻譯」。1.4 「翻譯」(translation) 有別於「詮」 (interpretation)。理論上,論文翻譯要求相等的譯出原文的一切「文字細節與旨趣」(verbal detail and interest),詮釋則只求釋出原文的「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 或「大體用意」 (generalsignificance)。通常,在現場用口頭去翻譯某對話或某演講時,由於時間倉促,譯者無法充分思考,因而那翻譯往往只是詮釋而已,不可能把原文的一切細節與旨趣都翻譯出來。因此,在大學裡,訓練「口譯」的課程,其英文名稱往往叫 “Interpretation/ Interpreting”,不叫 “Translation/ Translating”。1.5 既然「詮釋」只針對原文的基本含義或大體用意,「詮釋」往往很像「意譯/釋義」(paraphrase)。不過,詮釋可能是比意譯還更不精確、更不嚴緊的「鬆散翻譯」(loose translation),它往往不太顧及言語細節,而是僅僅把要旨說出而已。把某人一段很長的話,用一句「他說他很愛你」來詮釋,那種詮釋很難說是意譯。把一本小說詮釋為「它指出為善才有善終」,那種詮釋是一種釋義,但也很難說是意譯。根據言語細節來意譯或釋義的最佳例子就是:在中文裡,用語體文來翻文言文。在英文裡,用一句話來解釋另一句話,例如用 “I am now on the horns of a dilemma” 來解釋 “I am now between Scyllaand Charybdis”,那也可能是意譯或釋義。不過,用同一種語言來意譯或釋義,通常不該叫它為翻譯。翻譯應該是兩種語言之間的事。

 


 


有人曾說「翻譯的相等」(translation equivalence) 有四種類型:一在字詞、一在語法、一在風格、一在文體。3 其實,不管字詞、語法、風格、或文体,翻譯所要求的三個 F (信、達、恰) 都是在四個 S 的層面上運作。義 (sense) 是頭腦的認知,音 (sound) 與形 (shape) 是耳朵和眼睛的覺知,境 (situation)則是身心的感受。義、音、形、境這四個層面,便是翻譯社翻譯時要企求相等的層面。一般的翻譯都是先考慮「義」,以「義」為重。但翻譯有韻律、有韻腳的詩歌時,音的考量可能跟義的考量同等重要。在「圖像詩」(shaped poem)或「具像詩」 (concrete poetry) 裡,形可能比音、義都重要。所以,翻譯何伯特 (George Herbert) 的 “The Altar” 那首詩時,就要先設法讓譯文的文字排列有「祭壇」的形狀。4 不過,並非各種翻譯都有義、音、形、境這四個層面可以考量。既然口譯通常只聽到口述的聲音而沒看到文字排列的形狀,口譯便不用考慮形的層面。3.8 任何話語都有使用的「(情) 境」 (situation)。在談論中或文章裡,話語的上下文 (context) 是話語本身的「處境」。說出/寫出話語或聽到/讀到話語的場合 (occasion, case) 或氣氛 (atmosphere),是話語本身以及說、聽、寫、讀話語的「環境」(surroundings, circumstances)。話語中所帶有的說話者或書寫者的態度 (attitude) 和語氣 (tone),是表現話語的「心境」(mood)。總之,話語的處境、環境、和心境都是「情境」或「境」。

 

推薦網站:論文翻譯|智準翻譯社|專業品質保密服務宗旨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翻譯社 論文翻譯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rs0711 的頭像
    mars0711

    生活相關知識分享

    mars07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