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以日本市場為例,PC 產業的營收已嚴重落後於電視修理、DVD 與數位相機等前三大消費性電子產品。在未來如果沒有一個具主導性的平台標準,而且二線廠商可能無法負擔自行開發的成本,而這樣的任務就落到某些擁有充分財力與地位的製造業者,所以回歸一定程度的垂直整合經營模式可能是有意義的。台灣 TFT-LCD 產業發展至今,在關鍵零組件上包括 CF、驅動 IC、偏光片、背光模組等都已有相當基礎,與面板廠之間的上下游搭配合作情形也很好,不過仍有一些尚待努力的地方。如玻璃基板以及增亮膜(Dual Brightness EnhancementFilm;DBEF),目前台灣廠商尚無能力自己生產,雖說康寧(Corning)、電器硝子(NEG)已來台設廠,但仍希望看到台灣能發展自己的技術。TFT-LCD 產業的發展對台灣的繁榮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而 TFT-LCD 產業要更有競爭力,適度的垂直整合勢在必行。下游應用康寧、中晶光電、旭硝子發殷達虹、錸德、勝華、默克CCFL:威力盟、台達電、敦吉LED:泰谷、璨圓、晶電、億光擴散模:華宏、長興Inverter:達方、和進、越峰背光模組瑞儀、輔祥、福華、大億科、中光電、奈普、先益驅動 IC聯詠、飛信、致新、奇景、華邦、聯電封測飛信、福葆、頎邦TFT-LCD 面板友達、奇美、華映、彩晶設備機器均豪、東捷、盟立、高僑、萬潤LCD TV 品牌代工組裝廠瑞軒、歌林、聲寶、東元、明碁、大同圖 5 LCD TV 產業上下游供應鏈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第四節 價值鏈分析從全球 TFT-LCD 產業規模來比較台、日、韓之面板家數及規模,顯然台灣面板家數過多,先進世代 7 代以上投資落後不足,反之落後世代廠 5 代及以下則投資過度,台灣面板廠之營運聚焦於擴大規模,其理由認為「規模等於競爭力」,但日、韓競爭者卻聚焦在下游組裝及通路之整合,日本面板大廠 Sharp、Sony 自己以先進 6 代、7 代、8 代生產面板,自己組裝(也委託代工)並有享譽全球之品牌,韓國之 Samsung 及 LG 亦複製日本 LCD 之品牌、製造及通路策略。下游組裝及通路對面板產業異常重要,因向下整合則在價值鏈中的價值。


 

2009-2013 全球液晶電視修理出貨預測資料,從圖 3 中可以發現,未來液晶電視將會以極快的速度搶攻傳統映像管電視的市場。第三章 液晶電視 (LCD TV)產業組織分析第一節 產業集中度、產業主要的Players液晶面板最早是由夏普(Sharp)自 1967 年開始製造液晶顯示器產品,其專利的佈局既深且廣,長達三、四十年,因此,TFT-LCD 産業最早産業化的地區爲日本。但自 2000 年以來,隨著韓國和台灣廠商的産業化優勢積極進入 TFT-LCD面板産業,下游 NB 産業和電腦顯示器主要集中在這兩個地區,日本廠商則退出産業領域甚至未投資第五代生產線。直到 LCD TV 市場開始啓動後,日本的夏普才重新投資於該産業。雖然韓國和台灣廠商之技術落後於日本廠商,但是其擴充産能卻十分積極,以全球 TFT-LCD 産業的投資與産能均主要來自這兩個地區。韓國三星在面板的技術上亦處於領先地位,在產品的品質、量產技術等方面,早已被業界廠商公認是市場的龍頭。由於過去受到日本廠商夏普(Sharp)對於液晶技術的布局專利既深且廣,因此,台灣是從 1997、1998 年才開始發展液晶產業,屬於後起之秀。過去 TFT-LCD 産業中,製造大尺寸 TFT-LCD 産品的廠商只有日本的夏普,夏普廠商爲全球第一個興建第六代生產線的 LCD 廠商,也是第一個規劃八代線的廠商,但是夏普的策略爲保持技術的領先優勢,對於大規模提高産能的意願並不強烈,公司投建的生產線産能並不突出。韓國則以三星和 LG 雙雄並列,兩家是全球 TFT-LCD 産業的領導廠商。在 TFT-LCD 的面板製造上則以台灣的面板的製造廠商最多,早期有所謂「五虎」之稱(因廠商之間的併購已有所改變)。目前全球前大電視品牌廠商只有少數以外包的方式,其餘廠商仍以內製為主;不過由於液晶電視已成為商品化產品,為了提昇市佔率與最佳化供應鏈成本效率,部分品牌廠商擬增加在某些特定產品或地區的外包比重,如圖 4 為全球前十大液晶電視品牌廠商外包比例。


 

所以液晶電視維修已步入差異競爭時代,不論是畫質技術、廣告訴求,或服務標準,都可做為各品牌提出差異的切入點。第五章 液晶電視 (LCD TV)產業技術特性分析第一節 產業技術發展沿革與技術說明LCD TV 的主要特點,是使用液晶傳輸影像,液晶本身具有極化性(Polarizalility)和反射光線的作用,透過電壓的刺激改變液晶極化的角度,由不同大小電壓刺激可讓不同程度的光量通過,此原理可以讓液晶對光線的反射或透射產生強度的變化,如果控制液晶單位的電流強度,可以改變液晶的透明強度,再加上彩色濾光片就可構成繽紛色彩的螢幕影像。換言之,LCD TV 的原理就像是幻燈機,液晶板就像是幻燈片,靠著背後的光源(背光模組)穿透液晶板,才能夠讓液晶顯示板發光,再配上彩色濾光片分成 RGB 三原色光,才能顯現全彩畫面。LCD 技術雖起源於歐美,但將之發展形成產業的卻是日本。液晶最早是由奧地利的植物學家發現於 1888 年,直到 1971 年,TN(Twisted Nematic、扭曲向列的顯示)型 LCD 推出後,LCD 産業才進入真正的發展期。隨著半導體技術的發展和有源矩陣概念的提出,TFT-LCD 技術開始逐步成型,並且於 90 年代初期在日本開始産業化。現今主流的液晶顯示技術,可顯示高階彩色影像的主動矩陣型(Active Matrix)液晶,以 TFT(Thin Film Transistor)等主動元件來驅動各個像素液晶的方式,其中較常見的主動元件是非晶 Si-TFT (Amorphous Si-TFT),TFT 是以靜態驅動液晶故可應用於大面積、高解析度畫面,並且維持高顯示品質。圖 9 為 TFT-LCD 技術發展沿革,從 1990 年開始,日本的 Toshiba 首度將TFT-LCD 應用在 10.4 吋的筆記型電腦(NB)面板上,開始帶起了全球顯示器產業的革命。在 TFT-LCD 產業有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幾乎只要每前進一個世代,都會發生產能過剩,造成價格下滑,因而擴大產品應用領域,然後供不應求的情形開始發生,促使 TFT-LCD 前進一個世代,「液晶循環」就因此而生了。在 1995 年以前,TFT-LCD 還只是單純的應用在筆記型電腦(NB)面板上,主要還是以日本為發展重心。但是自 1996 年開始,TFT-LCD 進入了第三代生產線,也開啟了液晶顯示器的應用,在發展初期由於材料及零組件價格昂貴,生產良率不高且又必須面臨與 CRT 顯示器的競爭,發展過程非常艱辛。隨著韓國和台灣開始加入 TFT-LCD 的生產,競爭可說更加激烈,但是韓國和台灣液晶面板廠商挾著量產技術的優勢及較低廉的人工成本,雖然在關鍵材料及零組件的取得成本稍高於日本,但是還是非常有競爭力,並且淘汰了一些日本廠商。


推薦網站: 電視維修與電視知識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電視修理 電視維修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rs0711 的頭像
    mars0711

    生活相關知識分享

    mars07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