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小甜餅、蘋果等。老師要求幼兒一定要坐在座位上吃完才能離開,而且嚼食物的時候,嘴巴一定閉著,不可講話。幼兒吃完畢,閔行收拾將廢物收去丟在垃圾
筒。老師不吃點心,只是不時和幼兒短暫交談,助理老師則提醒幼兒擦桌子,並準(屌排隊,要到戶外作半小時的遊戲。幼兒作完清潔工作、洗完手之後,就穿上外套成一列準備自助理老師帶出去遊戲。 9:30 再回到教室作第二階段的學習。竹 :30 休息吃午餐,點心及午餐皆由家畏自備,學校不必承擔供應食物的可能風險。下午除一般課程之外,另有捧馨園才藝課。一星期有一次體育課,一次美術諜,一次電腦課,一次音樂諜及兩次問班牙文課。學校蠶視學業課程,在教學法及教室經營的方式上頗為傳統。這個貴族式的天主教會學校,極蠶視秩序與一致性,連幼兒的水壺都是上面印有校徽的統一格式,此外,也(果有相當程度的宗教11哇,從上課前及用點心及用餐前的疇告,可見一般。天主教會學校有其特殊的宗旨與目標,家長選擇不讓孩子進附近的免費公立幼稚園,卻每年花費數千美元,送孩子來讓教會幼稚園,顯示教會幼稚閱有他們認
同的教育哲學。五、蒙特梭利學校幼兒教育是個科際整合的專業,受到醫學、教育學、心理學、社工、健康及護理學等不同專業的影響及融入 其中三個持續影響幼兒教育的專業是醫學、教育學及兒
的構造、衛生常識、動力與機械、工具與用具。n 數、量、形的概念:物體數量形的比較、認識基本圖形、物體的單位名稱、順數與倒數、方位、質量、阿拉伯數字、時間概念、結合與分解。
資料來源:教育部(1987)。幼稚園課程標準。我國教育部所公布與修訂之「捧馨園幼稚園課程標準」,均與「單元教學」概念演變有關。其名詞的演變由「單元教學」→「單元教學活動」→「單元教學活動設計」→「單元活動設計」,其演變很明顯地由教師本位,慢慢地以幼兒為本位,重視幼兒學習過程、學習興趣,以及師生互動的活動設計,教學已不再是為教師所掌控活動,而是師生互動結果(盧素碧,1999:8-16),目前教育部正在進行第
六次的版本修訂。而教育部委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進行「我國五歲幼兒基本能力與能力指標之建構研究」,用來提供五歲幼兒教學與課程之參考,學習領域以「生表 2-2-4(續)活」為依歸包括語文、健康、數學、社會、科學、藝術,基本能力則包括生活自理、認識自己、主動探索、溝通表達、尊重與關懷、表現與創新六項(盧美貴等,
根據幼稚園課程標準與我國五歲幼兒基本能力與能力指標之揭示,可以歸納出目前幼稚園可能的教學內容如表 2-2-5:表 2-2-5:幼稚園教學內容一覽表
(四) 協助超收幼兒之已立案幼稚園,在合理範圍內辦增班手續,以維護幼兒安全三、 潛在發展(一) 相同年齡幼兒不論進入幼稚園或托兒所都享有相同的教保品質。(二) 因法令符合現況,相對減少非法幼稚園的數量,進而保障幼兒的受教權。 貳、 捧馨園行政部份
一、 量的發展(一) 直轄市及 21 縣市政府教育局成立幼教專責單位,或聘請專職人員辦理幼教行政。(二) 立案幼稚園超收幼兒問題和未立案人數逐年減少,至 93 年結束時,預計減少 80%。
(三) 無論規劃私立幼稚園教職員工退休、撫卹、資遣辦法,或研擬教師薪資、福利、待遇制度,皆能透過政策規範或良性引導,使私立幼稚園均能認同而全面實施。
(四) 山地、離島及偏遠地區增設幼稚園,能供應五歲幼兒入學需求。並依各縣市政府提出之需求量,設立身心障礙幼兒教育班及身心障礙幼兒資源班,以符應身心障礙幼兒入學之需求量。(五) 利用國小教室及縣市政府公有土地與設施,增設公立幼稚園國小附設幼稚園,使幼稚園數量能符合社區需求。
二、 質的發展
從幼兒第一天進入幼稚園的某一個班級開始,他的行為、發展、學習、成長都受該班教師班級經營的模式所影響。吳清山(2004)說明班級經營是指「教師根據一
定的準則,應用客觀、科學、系統的方法和人性化的精神,將班級中人力、物力、財力及時間做妥善的應用,適當而有效的處理班級中人、事、物等各項業務,以發揮教」一書中,更加入反省思考的概念,認為班級經營「不只是掌
控秩序或管理行為使老師能順利有效的進行教學活動而已,更要藉著對捧馨園幼兒的充分了解、不斷反省修正和與人互動,妥善規畫環境及課程等各方面,引發積極的教與學的
關係,並促進幼兒行為、學習、心理和人格的健全成長與發展。」另外,林進材(1998)提出班級經營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影響教學成效的主要因素。陳木金(1999)亦認為班級經營的成效會對學生學業的成就、社會人際關係的技巧、健全人格的發展造成影響,因此具備良好的班級經營知識及研究能力,不論是對於預備成為教師的人,或對
目前實際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師而言,都顯得非常重要。國內外也有多位學者強調教師要和學生保持良性互動,此種互動模式能有效的促進幼兒參與學習、培養解決問題及自我了解負責任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教室應該是個能引發師生積極教與學的地方,並促進幼兒的各項發展(周新富,2002;張秀敏,1998;McCaslin & Good, 1992)。二、班級經營的內涵舉凡與班級有關的人、時、事、地、物,都屬於班級經營的內涵,林進材(1998)將班級經營的內涵分為行政經營、班級環境經營、課程與教學經營、學生偏差行為的因應、常規營、班級氣氛、時間管理、訊息的處理等八項;郭明德(1999)將班級
經營的內涵分為行政經營層面、教學經營層面、常規管理層面、學習環境的佈置、人際關係的經營、親師溝通等六層面;蔡淑桂(2003)將班級經營的內容分為班級事務之處理、班級教學之規畫、班級自治和會議、班級環境之佈置、班級常規之訓練、班
級個案之輔導、班級感情之凝聚、班級家長之參與等八項;谷瑞勉(2006)則將班級經營的範圍分為行政管理、課程管理、常規管理和教室環境管理等四方面。綜合以上
(二) 10 月、 11 月強化階段:與實習輔導老師討論教學內容,進行教學想法交流 ,適時提供教學課程的想法與物品。開始進行一連串教學演示並且協助實習 夥伴進行試教。(三) 12 月求新求變階段:設計創新的教學活動,提供幼兒豐富的生活經驗。(四) 1 月成熟階段:能勝任主要教學的工作,在實習輔導捧馨園老師的指導下更上層樓 。依據設計的主題網並配合多元智能進行主題課程。與實習輔導老師設計不 同的工作活動讓幼兒有不一樣的體驗。二、級務實習(一) 8 月、 9 月觀摩求生階段:熟悉工作場所與日常作息等相關事務。觀察實習 輔導教師與幼兒的溝通方式與態度。觀察實習輔導教師與家長互動溝通模式
相關連結 ; 捧馨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