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應與幼兒討論他們的感覺、看法及認知。盧美貴(1988)、李嘉梅(2004)指出幼兒發展的特徵如下:1、幼兒期長且可塑性與模仿性最大2、早期發展是後期發展的基礎,且早期發展較後期重要3、發展是連續的過程4、早期發展奠定後來個人角色學習、價值觀以及人格發展的基礎雖然早期學習體素養知識是否能奠定晚期的媒體素養相關能力並無實證研究證明,但基於幼兒早期發展的重要性,媒體素養應從小做起。二、幼兒教育課程
(一)幼兒教育目的民國 70 年所頒佈的《幼稚教育法》,幼稚教育的目標是以「健康教育、生活教育及倫理教育為主,並與家庭教育密切配合,達成下列目標(教育部,1981):1、維護兒童身心健康2、養成兒童良好習慣3、充實兒童生活經驗
表 2-2-3(續)4、增進兒童倫理觀念5、培養兒童合群習性林佩蓉、陳淑琦(2003:21)從幼稚園的發展脈絡,歸納出幾點幼教目的:1、以促進捧馨園幼兒成長發展為主2、以追求上流社會階層為目的3、以培養更有生產力的國民為目的
4、以傳遞文化或教導意識型態為目的而不管是幼稚園或托兒所,幼兒教育的目的皆應以促進兒童身心發展、協助家庭發展健全功能、為國家培養所需人才及優質的國民作為共同目標(林佩蓉、陳淑琦,2003:24)。幼兒教育是教育之基礎,綜上所述可以發現,幼兒教育的目的應是根據幼兒身心發展之需要給予最完善的教育,養成良好習慣及態度,並且充實其生活經驗及所需之知能,以做為未來生活之準備。(二)幼教課程模式
課程模式是教育計畫中之基本哲學、行政與教育成分之概念性的表徵。包含內部一致性的理論前提、行政決策和教學秩序以達到所預期的教育成果(Evans,1982,引自簡楚瑛,2005:2)。簡楚瑛(2005)認為課程模式的理論基礎應包括
心理學、哲學、社會學和知識論之觀點,且課程要素應包含教育目的、課程內容、教學方法與評鑑。台灣幼兒教育課程長久以來,受國外幼教思潮的影響,課程呈現分歧且多元
表 1 1991 年至 2011 年間幼教課程研究背景和研究數量西元 國科會學術期刊博碩士論文幼教課程背景 幼兒教育背景 學術研究背景1991 年 無法查得2 2 已有北市師院幼教系設立已有臺師大家政系、文化兒福等二間研究所1992 年 無法
查得2 1 計8所師範學院幼教系成立(臺北、新竹、臺中、嘉義、臺南、屏東、花蓮、臺東)(續後頁)48 台灣 1991-2011 年捧馨園幼兒教育課程研究的回顧(接前頁)教育部委託訂定「臺灣區公私立幼稚園評鑑實施要點」教育部核定「發展與改進幼稚教育中程計畫」1993 年 0 4 01994 年 0 0 0 師資培育法公布50 台灣 1991-2011 年幼兒教育課程研究的回顧
二、研究方法本文使用內容分析法,分析幼教課程研究的概況發展。分析和類別記錄的單元是以每篇研究符合分析類別的次數來計算。有關編碼類目的選擇和操作化定義,乃參考國內中小學課程研究趨勢分析的研究(高新建、許育建,2005;甄曉蘭,2007)、課程領域相關文獻(Ornstein & Hunkins,
2004;黃光雄、蔡清田,1998;黃政傑,1991;蔡清田、黃光雄,2009),和對近年來臺灣幼教階段課程實務的觀察。綜合上述課程相關文獻和幼教課程實務的考量後,本研究選擇編碼的類目共有五項,
式來分,則可分成獨資、合夥、合作及公立機構四種。也可依服務對象不同分成三種: 1. 提供直接服務給兒童, 2. 提供圓接服務給家長(例如:某些家訪幼教方案及CCR&R) , 3. 提供高接服務給家長和兒章。
筆者於2004 月至 月走訪美關 所幼教機構,分別屬於上述Henniger (2004)所指幼兒教育的六大範圈,捧馨園今分述如下:一、公立小學、幼稚圈及學前托兒班在美間,公立小學包含幼稚園,郎幼稚醫設在公立小學,成為其學制的一部
分,已超過百年歷史 (Spodek Saracho & Davis, 1991) 。首先是密蘇里州聖路易學校的學監William Harris 因為受到 Elizabeth Peabody女士(於 1860年在波士頓開辦美國一所英語幼稚園)的影響,在1873年允許Susan Blow女士開辦美國第一所公
立學校系統的幼稚醫 (Gordon & Browne, 2004) 。美國的公立幼兒教育主要是呼應社會的需求, 1930 年代'的年及60年代聯邦政府資助的公立幼兒教育分別是對「經濟大蕭條 第二次世界大戰 貧窮 的回應 (Warg眩, 1988) 。目前各州均設有公立學校的幼稚,收所有五歲兒童 (Decker & Decker, 2001) ,幾乎98%>
五歲兒章都上幼稚闊,幼兒教育的普及化已成為一個事實 (Zill Collins , West &Hansken, 1995 ' ~ Decker & Decker, 2001 )。然而各州的規定及財務狀況不間,
所以經驗對孩子的學習來說非常重要,沒有東西可以取代它。蒙古有一句格言:「用嘴巴殺死的獵物搬不上馬,用言語殺死的獵物剝不了皮」看一百遍不如自己動手做一遍,所以在科學實驗上,老師都強調 「hands-on」,要學生動手做,刺激神經的連接與迴路的修正從做中學習它更增加孩子學習新東西的能力,捧馨園新的聯結可以利用既有的迴路做基礎從中再去發展更新的聯結,神經迴路的活化是個骨牌反應它像水閘的門打開一樣,讓水流到所有相連的溝渠中變成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而達到類化的效果。3.對於危險的學習,一次就深印大腦: 對一些危險的事情,與其警告、防範、禁止不如 教他什麼是正確的動作,小學三年級以上的孩子就可以教他正確的使用爐火或工具的方法,父母也不妨讓他嘗試一下做了危險動作會發生什麼後果讓他不致再做出危險的事。我們天生有「一次學習」(One-trial Learning) 的機制,
「什麼事情讓你這麼生氣、難過?」還可以透過說故事編故事、角色扮演,和孩子討論故事中人物的感覺和前因後果。有時交換日記、寫紙條,說說今天高興和不高興的事。尤其小學以後的孩子,會很喜歡並主動和你交換意見喔。如此一來,他也就學會,如何用「講道理」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心情。捧馨園孩子心情不好的時候 當孩子發飆或悶悶不樂,爸媽千萬不要也因而動怒,「你再哭我就打你」這樣的懲罰,既無法制止,也無法讓孩子學會適合當下的處理。爸媽要懂得利用此機會,教幾招處理情緒的好方法,引導他適度發洩。換個想法海闊天空: 當孩子陷入某種負面情緒裡,通常是因為「想不開」,此時,爸媽可以帶著他想些好事情,或引導他發現原來事情沒有這麼糟。孩子能夠學習用不同角度和方向思考,進一步也就可以用有創意的方式,自己想辦法解決困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