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水平分工或垂直整合狀況全球電視產業的轉型,並結合新世代消費電子與IT產業所造就的龐大商機,吸引著日本、韓國與台灣等亞太面板三強積極投入LCD TV市場佈局。從平面顯示電視市場的兩種產業模式,自行製造關鍵元件的產業鏈垂直整合,以及關鍵元件高度專業化分工製造的水平整合模式。電視製造廠商在面對全球化競爭時,水平整合的模式可能會使他們無法在關鍵元件上取得更為合理的價格,因此,垂直整合將會是電視維修製造廠商較為可行的策略。此外,由於大型TFT面板的高度需求,垂直整合的新方向與重量級電視品牌製造商結盟韓國 TFT-LCD 廠商重視集團內上中下游垂直整合之型態;台灣廠商則偏向19於上中下游網絡專業分工。台灣 TFT-LCD 廠商上下游垂直整合程度相對於韓國而言並不高,除了奇美電子之外,台灣其他廠商並不自行生產上游材料。在技術研發方面,台灣也不如韓國積極。而在面板製程、模組構裝、銷售與品牌方面,台韓兩國皆傾向垂直整合。不論是集團內或區域內垂直整合,皆顯示出 TFT-LCD產業為較適合垂直整合之產業。另外,以日本市場為例,PC 產業的營收已嚴重落後於電視、DVD 與數位相機等前三大消費性電子產品。在未來如果沒有一個具主導性的平台標準,而且二線廠商可能無法負擔自行開發的成本,而這樣的任務就落到某些擁有充分財力與地位的製造業者,所以回歸一定程度的垂直整合經營模式可能是有意義的。台灣 TFT-LCD 產業發展至今,在關鍵零組件上包括 CF、驅動 IC、偏光片、背光模組等都已有相當基礎,與面板廠之間的上下游搭配合作情形也很好,不過仍有一些尚待努力的地方。如玻璃基板以及增亮膜(Dual Brightness EnhancementFilm;DBEF),目前台灣廠商尚無能力自己生產,雖說康寧(Corning)、電器硝子(NEG)已來台設廠,但仍希望看到台灣能發展自己的技術。TFT-LCD 產業的發展對台灣的繁榮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而 TFT-LCD 產業要更有競爭力,適度的垂直整合勢在必行。第四節 價值鏈分析從全球 TFT-LCD 產業規模來比較台、日、韓之面板家數及規模,顯然台灣面板家數過多,先進世代 7 代以上投資落後不足,反之落後世代廠 5 代及以下則投資過度,台灣面板廠之營運聚焦於擴大規模,其理由認為「規模等於競爭力」,但日、韓競爭者卻聚焦在下游組裝及通路之整合,日本面板大廠 Sharp、Sony 自己以先進 6 代、7 代、8 代生產面板,自己組裝(也委託代工)並有享譽全球之品牌,韓國之 Samsung 及 LG 亦複製日本 LCD 之品牌、製造及通路策略。
角度不同液晶顯示器一般不用考慮可視角度問題,但液晶電視修理必須有足夠大的可視角度,目前液晶電視的可視角度達到了 170 度。可視角度小,在較大的角度觀看時畫面就會失色,對比度和顏色表現都很差,這樣的液晶電視不適合家庭使用。廣視角技術不僅關係到液晶顯示器的可視角度,還直接影響到了液晶面板的時間、亮度等其他性能參數。9目前,液晶電視主流的廣視角技術有:IPS 技術,利用空間厚度、摩擦強度、橫向電場驅動的改變使液晶分子作大幅度的平面旋轉角;PVA 技術、MVA 技術、CPA 技術原理基本類似,利用液晶分子的雙向傾斜以大幅度縮短響應時間,改變液晶分子配向讓視角更為寬廣;OCB 技術,則是光補償雙折射的方法,減少了加電狀態下液晶分子的偏轉角度;ExtraView 技術,增加了瀏覽角度;現代的 FFS技術,使用了透明的 ITO 電極讓透光率提高。這些技術雖然是以改善視角為主,但響應時間的縮短、色澤的表現、對比度的提高也都包含在這些技術之中。現在市場上主流的液晶面板的可視角度都達到了 170 度,已經不會對從不同角度觀看造成影響,還有一些超廣角的產品達到 178 度。
(一) 優勢(Strength)(1) 台灣企業的應變能力強由於國內家電產品的消費市場有限,因此企業的生產製品都以全球化為訴求,所以企業的決策與應變能力都必須隨著生產技術與市場的變化而有所變動。此外,相較於日本與韓國的大企業而言國內的液晶電視維修業者只能算是中小企業,公司組織的規模相對的較小,因此公司在做重大決策的時程上及更改策略的決定上都較日韓來的快速與有效率。此點對於目前在材料、設備與量產技術上都還在不斷研發與改善的液晶面板與電視產業上是非常重要的。例如若公司在一開始的研發方向或採買的設備不對時,企業必須能快速且有效的做決策改變方向,如此則可避免公司造成更大的損失。(2) 人民素質高,工作配合意願高且責任心強國內目前最大的資產在於人才的素質高,學習能力強及員工的工作配合度高且責任心強。這些特質使得公司在發展新興科技與產業時都能很迅速的學習國外的技術並達到一定的水準。因此許多國際企業都在台灣設有分公司或研發據點,一旦該公司有新技術或產品,台灣即成為其最佳的技轉與量產中心。(3) 具成熟的高科技產業基礎所有國家的高科技產業發展都不是一蹴可及的,除了人民的素質以外,產業的基礎都是由較簡單的勞力密集產品發展,然後隨著技術與量產經驗的累積而逐步發展至高科技的產品。台灣的高科技產業發展即為如此,從早期簡單的電子零件裝配廠開始發展至成為全球的半導體量產重鎮,然後再隨著全球產業發展的脈動進入目前光電相關產業。
自 2000 年左右台灣廠商開始投入 TFT-LCD 面板生產行列,受惠於日本業者的技術移轉,台灣在短時間內快速提升技術能力。尤其是平面顯示器技術日新月異,造就平面電視市場規模日益擴大,自 2000 年液晶電視進入全球電視市場以來,每年均以近 100%的年成長率搶佔傳統映像管電視市場,新興平面電視逐漸取代映像管電視,在 2006 年後,平面電視市場規模則持續穩健成長,使得液晶電視仍維持 20% ~ 30%的年成長率。在液晶面板的基板尺寸不斷成長之下,液晶電視已經逐漸成為大尺寸液晶面板廠的最重要下游市場。在電視走向數位化、薄型化和大型化的趨勢下,全球的電視累積裝置量已超過 10 億台,使得液晶面板廠商期望能以結合上游關鍵零組件和下游液晶電視廠商的力量,再透過產品的不斷改良、產能擴張、新世代生產線建置擴張產能和降低生產成本,促使液晶電視面板應用的成長與普及。如表 2 所示為液晶電視面板出貨量,可看出未來液晶電視市場會因價格大幅下滑而持續蓬勃發展,而液晶電視價格下滑的原因有二:(1)關鍵零組件液晶面板價格大幅下降,(2)面板廠產能因技術而持續成長,使得國際品牌大廠競爭激烈,液晶面板價格持續下跌造就液晶電視低價化。2007 年以後,液晶電視的尺寸將越來越大,目前的主流市場是以 42 吋為主,但價格卻越來越低,更由於平面顯示技術不斷進步,面板大廠陸續量產,先進技術與規模經濟的效應,為電視市場帶來更多成長。2009 年初,液晶電視修理在已開發區域市場已有強大的成長表 3,特別是中國大陸地區,由於當地政府推出許多政策加強消費,使得 2009 年的電視需求較預期增加,2009 年全球電視銷售可能會較 2008 年稍微下降,出貨量接近 2 億台,但液晶電視仍然會持續成長。而新興區域市場在液晶電視取代傳統映像管電視的轉換也比預期快。DisplaySearch 預計 2009 液晶電視出貨量從 1 億 2 千萬台成長到1 億 2 千 700 萬台,較 2008 年成長 21%,並佔全球電視出貨量的 63%2009 年液晶電視出貨金額從上一季預估的 660 億美金亦上修到 760 億美金。
但面對未來環境的發展與市場變遷及競爭者的挑戰,仍然有許多課題需克服。綜觀液晶面板產業所面臨的環境變遷因素,包括以下幾項:(一) 替代產品趨緩雖然液晶面板產業的產值逐年提升,液晶電視也被視為市場的主流,但 PDPTV 和 OLED TV 因為耗能壽命與成本問題,所以未來市場驅動因素仍依賴 LCDTV 以及各類型新興消費性電子的應用。(二) 投資甚鉅,市場不確定性增加液晶產品的投資金額,動輒 30 至 40 億美元,雖然造成潛在廠商進入的障礙墊高,但也使得投入廠商的退出成本也相對提高,尤其切割尺寸持續成長,但大尺寸的新興應用並不明確,市場風險亦相對增加。(三) 成本成為不可承受之重,關稅議題動見觀瞻。在各國政府有意培植當地電視產業情況下,進口液晶電視維修產品多被視為消費性電子產品而課以高額關稅,或規範液晶電視產品必須要有相當比例的內製零組件。而這將牽動液晶電視廠商的成本組裝及模組運籌,及全球供應鏈的布局。(四) 市場區隔二極化液晶電視也有相同的二極變化,針對特定市場,如價格高度敏感(超低價位) 、畫面品質堪用(類比訊號) 、大型量販通路(以量取勝)的市場區隔為主要對象,價格屢創新低,但強調高畫質及高性能的液晶電視市場需求亦不斷成長。第二節 產業趨勢變化與分析回顧電視發展的歷史,黑白映像管電視於 1941 年問世,1953 年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 FCC(Federal Communication Council)正式將彩色電視納為製播傳輸的標準(陳勝強,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