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認為「信達雅」最好改成「信達恰」。翻譯是要先求「信」:原文若達,則譯文也要達;原文若雅,則譯文也要雅。可是,原文若不達不雅,也不必強使譯文既達且雅。在求「信」之後,翻譯還要求「達」,原本通達之文,譯後當然也要通順暢達,不能拗口費解。在既「信」且「達」之後,翻譯便要進一步追求「恰」:希望譯文在話語的形、音、義、境各方面,都能恰如原文,能剛好同樣表達原文的「旨」(含義) 與「趣」(趣味),恰巧同樣表現原作的內容與形式 (訊息與風格),同樣恰切地帶出各個語文細節(verbal detail) 的特色。有恰到好處的翻譯,就會令人喊出「漂亮!」或「好棒!」。把「信達恰」翻成英文就是 “fidelity, fluency, and felicity”。「信達恰」是針對「義、音、形、境」四個層面,「義、音、形、境」就是 “sense, sound,shape, and situation”。因此,翻譯社的目標就是:在四個 S 的層面上,都要能達到三個 F 的標準。82.10 舉個例子來說吧。假定有個生意人用中文說:「我們的產品都是貴而不貴。」他的話如果翻成英文應該怎麼說呢?如果譯成 “Our products are allcostly/expensive but not costly/expensive” (即「我們的產品都是昂貴而不昂貴」:指表面昂貴,實際不昂貴),那是曲解「貴而不貴」(珍貴而不昂貴) 的本意,那就是達不到「信 (於原意)」的標準。如果譯成 “Our products are bothhigh-priced and not high-priced” (即「我們的產品既是價位很高也是價位不高」),這翻譯不但扭曲原意,而且語意矛盾、令人不解,那是既不信且不達的譯文。如果譯成 “Our products are all valuable but not costly/ expensive/high-priced” 或 “Our products are all highly prized at a low price”,這時已經信於原意而且通順了。最後,如果把它譯成 “Our products are all highly-prizedbut not high-priced” 或 “Our products are all dear but not dear”,那麼這譯文就是「有信、能達、而且恰巧」了:因為就像「貴而不貴」這四個字一樣,“highly-prized but not high-priced” 或 “dear but not dear”,都有玩弄文字的趣味。尤其是,同樣簡潔的 “dear but not dear” 就是說 “dear (worth cherishing)to you but not dear (costly) in price” 的意思,它可以說真正「恰巧」把原文的旨趣與伎倆都翻出來了。2.11 不過,目標不一定都能達成。令人拍案叫絕的「恰」,是最不容易達到的。恰巧的翻譯,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那只是譯者希冀的最高境界。當我們說翻譯要「信達恰」時,便是要譯文「先忠於原文,再本身通順,最後還恰到好處」。當我們為一篇譯文打分數時,標準或許可以訂為:60% 的信,30% 的達,和 10% 的恰。能滿分的應該沒有,能有 50 分的信加上 20 分的達,便是及格而且中上了。

 


 

1.12 文字有字形、字音、字義三個層面。目前世界上的眾多語言中,仍有不少是僅有口語,沒有文字。無文字系統的語言,翻譯社翻譯時當然只能口譯,無法筆譯。就算已經有文字系統的語言,如果進行口譯時,也只牽涉到語音和語意的層面,沒有牽涉到字形。按照針對的語文層面,翻譯可分成「意譯」(sense[-based]translation)、「音譯」(sound[-based] translation) 與「形譯」(shape[-based]translation) 三種。意譯是「以意譯意」:以譯文語意來譯原文語意。音譯是「以音譯音」:以譯文語音來譯原文語音。形譯則是「以形譯形」:以譯文形貌來譯原文形貌。一般的翻譯都是以意譯為主,偶爾才用音譯或形譯。其實,音譯通常只針對特定的某些字詞,例如,把 “boycott” 譯成「杯葛」或把「孫逸仙」譯成 “Sun Yat-sen”。形譯則通常不是針對字詞,而是針對字詞所排成的作品形貌。3 例如,把一首用英文字排成老虎形狀的詩,用中文字照樣把它排成老虎的樣子。1.13 標點符號 (punctuation marks) 是「形」的一部分,筆譯時也要把「有無標點符號」和「有何標點符號」所造成的形,一併翻譯出來。一首詩裡,詩行的長短與詩節的形式 (stanzaic forms) 也是可見的「形」,筆譯時也得顧及。原文中的字體 (typeface) 變化,所用的特殊符號,所附的圖表,乃至故意留下的空白,也應該是「形譯」時要考慮到的部分。
 


 

7.7 翻譯時,也會有「要信於音或信於義」的抉擇。例如,在一篇談論狗的文章裡,作者故意把ڊpetڋ音譯為「陪特」,不把它意譯為「寵物」,目的就是想藉由「信於音」而非「信於義」,來凸顯「狗為陪人特使」的事實。4音、義的抉擇之外,當然也有形、義的抉擇。故意將「把『老』看成『花』」譯成ڊreadچsexualڇfor چsenileڇڋ而非ڊread چflowerڇfor چoldڇڋ,那是因為ڊsexualڋ和ڊsenileڋ樣子比較像,ڊflowerڋ和ڊoldڋ不太像。戴老花眼鏡而「花心猶在」的老人是會把「老」看成「花」,也會把ڊsenileڋ看成ڊsexualڋ。7.8 無論為信、為達、或為恰,無論要譯文信於原文的形、音、或意義,也無論要翻譯社譯文順暢不抝口或通達有道理,在翻譯各個段落、語句時,都要隨時選擇「用字遣詞」(diction/wording) 與隨時注意「句法文法」(syntax/grammar)。其實,翻譯跟說話或作文一樣,都是挑選字詞(words) 然後組成話語(statements) 的工夫。挑選字詞和組成話語時,「要不要兼顧含義(meaning)及用意(significance)」,那也是一種選擇與安排。例如,英文ڊpopularڋ一字的含義是「很受歡迎」,可是如果你帶有「說明為何受歡迎」的用意,想用那個字來凸顯「狗是因為活潑、很皮、又快樂而大受歡迎」,你就可以故意把它音譯成「潑、皮、又樂」。

 

推薦網站:論文翻譯|智準翻譯社|專業品質保密服務宗旨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翻譯社 論文翻譯
    全站熱搜

    mars07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