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翻譯的需求,隨著國內外學術交流日益頻繁,再加上現今地球村趨勢,論文翻譯正逐年增加,因為每年在國際期刊,和國際會議發表的論文或研究報告也越來越多,各著名大學和學術研究所為鼓勵與國際接軌和提高國際學術界的聲望,大多會希望研究的論文、學生和教師必須投稿國外期刊。由於英文是最普遍的國際語言,也是國人最熟悉的外語,所以大部份對外發表的論文或研究報告都以英文翻譯為主,要翻譯出一篇完美又正確的文字,甚或是動輒長篇大論的論文,譯者在該領域也必須有所鑽研,當一個中文字或詞可翻成多種不同的英文字彙,就必須考量上下文或文意(即文章的領域或主題)。甚至在同一篇文章內,有時翻譯師(或校稿師)也必須依照上下文語意的變化,即使是針對同一個中文詞,在翻譯上可能會有不同的英文用字,如此一來才得以正確並合宜的呈現原文的意思,同時也確保英文的流暢性以及用詞是否貼切英文通用或學術用法,在論文翻譯時,常見的作法,有下面兩點。
其實,翻譯和傳譯,根本就不是這麼簡單。正如上文所說,兩種語言的掌握,只是翻譯社的翻譯工作必備的許多條件之一。而且,語言也只是工具而已。有了兩種語言的工具,也必須同時掌握雙語應用的能力和轉變的技巧,更須要有廣博的知識,對課題的揹景認識,高強的理解力,充分的常理和豐富的經驗。翻譯固然需要兩種語言,但懂得兩種語言,並不一定就懂得做翻譯。這是因為翻譯本身就是一門壆問,一種技巧。這種情形就如打高尒伕毬、彈鋼琴、和拉小提琴那樣。這些都須要用兩只手,就如翻譯需要用雙語那樣,但有了兩只手,不一定就會打高毬、彈鋼琴、拉提琴。這些都是必須用心認真去壆的功伕和掌握的技巧,而且還須要有天賦和興趣,更須努力,經常下瘔功鍛煉。
有一種比較不明顯的形,存在於字詞安排上的「平行」(parallel) 或「對照」(contrast)。這種形,往往結合義或音的平行或對照。中國文化裡的詩句常常有這種特色,而「對聯」(couplets) 更是這種伎倆的最佳展現。翻譯社翻譯有這種「隱形」(hidden form) 的作品,理論上也是要保有原來的「對仗」關係才是。例如,把「青山原不老,為雪白頭。綠水本無憂,因風皺面。」譯成ڊInitiallythe blue mountain was not aged, but due to the snows his head has whitened.Originally the green water was not worrying, but owing to the winds her face haswrinkledڄڋ這樣子就保有原來字詞與字義的對仗,而表現了「對」與「聯」的形。64.18 在「境」的層面上,翻譯時要考慮到的對應點也不少。像話語的「上下文」(context),說話者/行文者的身份、處境、用意、與口氣,聽話者/受文者的身份與處境,乃至話語出現的媒體與時空背景等,這些都是。通常,譯文應該不會誤解任何處境、環境、或心境。但稍不小心,偶爾也會弄錯。例如,英國十九世紀詩人阿諾德(Matthew Arnold) 認為他所處的是「舊信仰已經消失,而新信仰尚未建立」的時空,所以他常藉機感嘆「信仰」的消失與不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