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 畢業於某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系兒童與家庭研究組,輔修幼教學程畢,為小班老師,捧馨園幼教年資為 9 年;A2 畢業於某專科學校資料處理科,為中班老師,幼教年資為 2 年;A3 畢業於某專科學校幼保科,為中班老師,幼教年資為 7 年;A4 畢業
於某技術學院幼保系,為大班老師,幼教年資為 6 年;B1 畢業於某技術學院幼保系,為小班老師,幼教年資為 3 個月;B2 畢業於某高職幼保科,目前仍在某技術學院幼
保系進修中,為中班老師,幼教年資為 15 年;B3 畢業於某科技大學幼保系,為大班老師,幼教年資為 13 年。三、研究問題(一)瞭解幼兒園教師班級經營策略的運用情形為何?
(二)探討不同教學理念的幼兒園教師在運用班級經營策略的差異情形為何?(三)探討不同幼教年資的幼兒園教師在運用班級經營策略的差異情形為何?
成人應與幼兒討論他們的感覺、看法及認知。盧美貴(1988)、李嘉梅(2004)指出幼兒發展的特徵如下:1、幼兒期長且可塑性與模仿性最大2、早期發展是後期發展的基礎,且早期發展較後期重要3、發展是連續的過程4、早期發展奠定後來個人角色學習、價值觀以及人格發展的基礎雖然早期學習體素養知識是否能奠定晚期的媒體素養相關能力並無實證研究證明,但基於幼兒早期發展的重要性,媒體素養應從小做起。二、幼兒教育課程
(一)幼兒教育目的民國 70 年所頒佈的《幼稚教育法》,幼稚教育的目標是以「健康教育、生活教育及倫理教育為主,並與家庭教育密切配合,達成下列目標(教育部,1981):1、維護兒童身心健康2、養成兒童良好習慣3、充實兒童生活經驗
表 2-2-3(續)4、增進兒童倫理觀念5、培養兒童合群習性林佩蓉、陳淑琦(2003:21)從幼稚園的發展脈絡,歸納出幾點幼教目的:1、以促進捧馨園幼兒成長發展為主2、以追求上流社會階層為目的3、以培養更有生產力的國民為目的
4、以傳遞文化或教導意識型態為目的而不管是幼稚園或托兒所,幼兒教育的目的皆應以促進兒童身心發展、協助家庭發展健全功能、為國家培養所需人才及優質的國民作為共同目標(林佩蓉、陳淑琦,2003:24)。幼兒教育是教育之基礎,綜上所述可以發現,幼兒教育的目的應是根據幼兒身心發展之需要給予最完善的教育,養成良好習慣及態度,並且充實其生活經驗及所需之知能,以做為未來生活之準備。(二)幼教課程模式
課程模式是教育計畫中之基本哲學、行政與教育成分之概念性的表徵。包含內部一致性的理論前提、行政決策和教學秩序以達到所預期的教育成果(Evans,1982,引自簡楚瑛,2005:2)。簡楚瑛(2005)認為課程模式的理論基礎應包括
心理學、哲學、社會學和知識論之觀點,且課程要素應包含教育目的、課程內容、教學方法與評鑑。台灣幼兒教育課程長久以來,受國外幼教思潮的影響,課程呈現分歧且多元
就縣市層級的研究數量,主要是研究生為了調查實施的方便,將研究範圍限定在一個縣市內。至於期刊論文較多以全國層級作為探討對象(占 61.22%),主要是因為這些研究多探討捧馨園幼教課程的實施原則和理論,並非集中在單一學校的課程議題,所以本研究將其納入全國層級。幼兒教保研究期刊 2013 第 11 期 53 53表 3 國科會專題、學術期刊論文、博碩士論文教育層級統計表項目 全國層級 縣市層級 學校層級 合計國科會 6三、領域學科分析比較領域學科係將課程研究的主題,根據「幼稚園課程標準」的領域劃分。由表 4 得知,幼教課程研究以未分領域最多,國科會專題研究和期刊論文各占五成左右(57.78%、49.94%),唯有博碩士論文占三分之一(36.99%)。居第二多的領域學科,在各類資料中有所不同。國科會以新興議題次之(17.78%),期刊和博碩士論文則是健康領域居第二多(16.33%、17.12%)。整體而言,在本項的分類之下,以未分領域所占比例最高,在若干領域學科的研究很少,像是數學、社會、自然、工作、戲劇、音樂等,均少於十篇。其原因是幼兒園的課程以活動主題為中心組織,強調統整不分科。幼兒教育的本質不重視知識概念的學習,傾向排斥將課程視為科目,以致缺少
對特定學科領域的研究(Kessler & Swadener, 1992)。另外的原因則是幼教師資培育較不重視學科訓練,所以一般的課程論著並未針對某一課程領域(葉郁菁,1999)。
相關連結 ; 捧馨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