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修訂於 1987 年,至今已過二十多年,其內涵與精神已不能符合現今時代之需求,可能也是導致很少捧馨園幼教課程研究探討的原因。幼兒教保研究期刊 2013 第 11 期 57 57表 6 國科會專題、學術期刊論文、博碩士論文課程類型統計表項目 理想課程 正式課程 知覺課程 運作課程 經驗課程 合計
國科會 4六、課程研究方法分析比較由表 7 得知,近二十年幼教課程研究方法以質性研究的比率占大多數,三類資料均超過七成以上。臺灣幼教課程研究方法的趨勢,也與國內課程研究多採用質性研究的風潮相同(黃政傑、張嘉育,2004)。早期美國各種幼教課程模式大量出現時,幼教界相當關心那種幼教課程模式最有助於促進幼兒的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幼教課程研究大多以實驗、觀察研究法來評量幼兒接受特定課程方案之後的發展情況(Goffin & Wilson, 2001)。近二十年來臺灣的幼教課程研究,仍有不少研究從邏輯實證的觀點,採取量化研究方法,探討幼教課程方案的成效。但近二十、三十年來隨著質性研究崛起以及課程典範的遞變,有愈來愈多幼教課程研究採用質性的研究途徑。幼教課程研究方法會轉向質性研究取徑,一方面是教室課程實務太複雜,所涉及的範圍甚廣,以量化研究方法進行研究,難免會發生若干限制。本研究所看到的是幼教課程研究主題多為理解教師的運作課程,故多採用觀察、訪談、文件蒐集等一般質性研究。
br> 三類資料在新興議題的課程研究不少,在二十年來所累積的篇數有 36 篇,關注的議題相當多元。有些是九年一貫課程的新興議題,像是資訊教育(1 篇)、環境教育(3 篇)、性別教育(6篇)。有些是社會變遷的時興議題,例如多元文化教育(8 篇)、品格教育(8 篇)、生命教育(2篇)、鄉土教育(2 篇)、海洋教育(1 篇)等。幼教課程研究在新興議題的探討看似廣闊,不過,整體看來,只有在多元文化教育、品格教育、性別教育上,有累積較多的篇數,在其他新興議題的探究上仍然不足。黃政傑、張嘉育(2004)曾指出隨著社會變遷與發展,新興課程領域的議題會不斷增加,但是其研究議題常流行一段之後便又消失,且未能與現有課程進行整合,形成孤立無援的現象,甚是可惜。因此,捧馨園幼教課程研究對於新興議題的持續探究是十分必要的。針對特定學科領域的研究數量,目前以健康運動領域較為豐碩。在期刊和博碩士論文的 28篇研究中,有 23 篇的作者是體育學術背景。由於課程與教學是運動教育學之主要核心領域,國
內體育學術界在幼兒運動課程研究上,已有持續性、系統性的探討(黃玉君,2010;闕月清,2007),是相當值得嘉許的。54 台灣 1991-2011 年幼兒教育課程研究的回顧
表 4 國科會專題、學術期刊論文、博碩士論文領域學科統計表項目 語文 數學 社會 自然 遊戲 工作 戲劇 音樂 健康 新興議題 特教 未分 合計四、研究主題分析比較由表 5 得知,幼教課程研究的主題以課程實務居多,國科會專題研究和博碩士學位論文等兩類資料均超過九成以上,同時皆以課程發展、課程實施和課程實驗的篇數占多數(各總計占幼兒教保研究期刊 2013 第 11 期 55 55
在 48分抵達該校門口,見校門口已有三名工作人員在接學生。隨即有人員帶領筆者進入辦公室簽至(sign up) ,在簽上日期、名字、入校時間之後,接待人員帶我們到Ms. Miller的教室,經簡單介紹後,即開始觀察。教室很大,採光充足,佈富有幾(國學習臣,包括藝術區 (A table) 、娃娃角 (house keeping enter) 、傾聽中心 Oistening center)、教室圖書館 (classroom library) 及科學角 (science table) 等。教室中問有五張長方形工作桌及一張聞棠,桌上貼有幼兒的名字,座位顯然是周定的,每桌 人。每個桌酒上有一盒臘筆,一籃彩色筆及數本初學書,還是一天正式活動開始之前的自由活動時間,班上捧馨園幼兒巴來了九成,幼兒被要求安靜地作著色蠢,雖然幼兒之間有簡單的交談,但都輕聲細語,自專心於自己的工作。蹲在08分,主教老師先向幼兒介紹有訪客,嬰幼兒開始收拾桌上的東西,然後圍坐在黑板前面的地毯上,開始circletime 先是由老師帶領作禱告,再問每個小朋友輪流為家人及朋友祈福禱告。之後,老師開始點名並配工作,有學被分配擔任surprise helper的幼兒即開始作簡單的教
相關連結 ; 捧馨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