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手腕疼痛 (一) 成因: 搬運過程韌帶受到太大外力拉扯易形成扭傷。長期重複動作,醫療護膝推薦造成肌腱過度使用產生肌腱炎。有局部腫、 壓痛、用力或活動手腕有痛感、無法用力、關節活動受阻。 手腕過度使用,產生通往手部的神經受到手腕部位肌腱腫脹變粗,醫療護膝推薦擠壓迫正中神經產生如腕隧道症候 群,造成食指和中指及大拇指等正中神經支配之區域的手部疼痛、灼熱、刺痛及麻木,疼痛在晚上或睡 醒特別明顯。 (二) 腕隧道症候群治療: 1. 非手術治療: 1. 休息:減少手腕反覆動作及長時間的使用手腕工作。 2. 口服藥物治療。 3. 手腕固定支架:建議使用 2-4 週,使腕部得到休息。 4. 類固醇局部注射:需要反覆注射治療,約有 1/3 會在 1 年半內復發。 5. 復健治療。 2. 手術治療:壓迫神經的橫腕韌帶切開,使神經壓迫得以減輕,改善症狀。 6 參、肌肉骨骼傷害治療 肌肉骨骼傷害治療 一、急性傷害的治療 (一)原因:明確傷害發生原因及明顯生理改變,
低頭族後續所衍生的問題不單單是令人詬病的視力問題,這些問 題包括了肌腱發炎、周邊神經病變、肩頸症候群、睡眠障礙及頸椎椎 間板突出或退化性疾症(俗稱骨刺),進而造成神經壓迫等。上述問 題最嚴重的莫過於頸椎退化性疾症,合併神經壓迫,接下來我們就針 對此問題進行介紹。 正常的脊椎構造是由椎體、醫療護腕推薦椎間盤、關節面、韌帶、脊髓、神經 根及血管所構成,每個構造各司其職,也互相配合,讓人的脖子能自 由活動。 隨著年紀增長,身上的器官會逐漸老化,韌帶會增厚及鬆弛、骨 骼會磨損退化、腦萎縮、記憶力退化及皮膚保水度也會喪失……當然 撰文 ◎神經外科專科護理師張怡苓人工椎間盤於 頸椎手術的運用 專題 企 畫 Nov.2018 7 脊椎也不例外。常見的頸椎退化性疾病有頸 椎間盤病變、頸椎狹窄及骨關節炎。 何謂頸椎椎間板突出症? 頸椎共有七節,像竹子般一節一節構 成,每節之間有一個纖維軟墊,叫作椎間盤 (人體的避震器)。
因此,提出除了適當的運動和伸展各部分的肌肉和關節,再配合自 我覺察感受的身體活動方式來實施,才是最好矯正脊柱側彎的方法。 參●結論 脊椎側彎形成這種疾病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大部分都是找不到確切的原 因,多數的病患是屬於「自發性脊柱側彎」,約佔所有脊柱側彎病患者的 70 ~ 80 %(註三十四)。因此,對於多數人對脊椎側彎的迷思及偏見,關節炎護膝並不會形成脊柱 側彎的主要原因。 目前脊椎側彎診斷方式中,仍以前屈身檢查法為最準確,加上算出柯卜氏 角度,即可作為進一步治療的參考依據。美國和日本等國從1970年代就相當重視 學童脊柱側彎的議題。在全國中小學進行大規模篩檢,發現每100人平均就有 2.1~4.6 人中患有脊柱側彎,並且有日漸惡化的趨勢(註三十五)。從「預防重於 治療」的觀點看來,建議政府單位應考慮將前屈身檢查法作為目前的國小學童脊 椎側彎異常篩檢,並仿效歐美先進國家,
(2) (主治醫師) 15:10-15:20 交流與討論 B(請利用時間自行至化妝室或使用飲水機) 15:20-16:10 醫療護膝推薦修模示範教學(3) 永野 徹 張誌剛 理事長 16:10-17:00 修模示範教學(4) (主治醫師) 2 (二)第 2 日:108 年 9 月 22 日(星期日)08:30-17:00 時間 講題 講座 主持人 08:30-09:00 報到 09:00-09:50 成型示範教學 永野 徹 張誌剛 理事長 09:50-10:50 組裝示範教學(1) (主治醫師) 10:50-11:10 交流與討論 C(請利用時間自行至化妝室或使用飲水機) 11:10-12:00 組裝示範教學(2) 永野 徹 張誌剛 理事長 (主治醫師) 12:00-13:30 Q&A(含午餐) 13:30-14:20 試穿、修改示範教學(1) 永野 徹 張誌剛 理事長 14:20-15:10 試穿、修改示範教學(2) (主治醫師) 15:10-15:20 交流與討論醫療護膝推薦 D(請利用時間自行至化妝室或使用飲水機) 15:20-16:10 脊椎側彎夜間背架的穿著評估與使用 方式(1) 永野 徹 張誌剛 理事長 16:10-17:00 (主治醫師) 脊椎側彎夜間背架的穿著評估與使用 方式(2)
或代償性曲線。 S 型 C 型 脊柱側彎的原因少數是先天脊椎畸形或神經 肌肉病變所造成,大部分是屬於脊柱在發育 過程中,關節炎護膝自行發生而原因不明的自發性脊柱 側彎,發生的部位可能在胸椎、腰椎、或胸 腰椎處。脊柱側彎的種類可分為功能性與結 構性兩種,所謂功能性或姿勢性的脊柱側 彎,是指雖然脊柱向側面彎曲,但脊椎並沒 有發生結構上的畸形,發生主要原因是由於 肌肉軟弱無力造成姿勢不良,而讓外觀上呈 現彎曲。經由運動和養成良好的新姿勢時, 便可使脊柱側彎情形改善;而結構性的脊柱 側彎,是指椎體產生脊柱之椎體側彎及向击 面旋轉,這類較難藉由運動來矯正。 脊柱側彎多好發在發育中的青少年,10-16 歲 孩童的盛行率為 2-4%。側彎角度大於 30 度 者,其盛行率約為 0.2%;側彎角度大於 40 度時,盛行率約為 0.1%。當側彎的角度小於 10 度時,男女罹病的比率差不多,但是當側 彎的角度大於 30 度時,女生罹病的比率約為 男生的十倍。此外脊柱側彎若發生在青春期 的女孩,角度常會持續惡化,因此女生患者 常較男生需要接受進一步的治療。一般而 言,脊柱側彎好發於有家族史、女性、青春 期和瘦長體行者。 如何診斷「脊柱側彎」? 診斷脊柱側彎,通常是用 X 光影像直接測量 側彎角度,雖然準確,但是並不符合篩檢的 經濟效益。臨床上可讓病人雙腳張開與肩同 寬,向前彎腰,背部與地面平行,雙手合掌 下垂,此時從病人背後觀察,可藉由兩側背 部不等高、兩側肩胛骨不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