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論文翻譯 (20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她曾擔任黃曉明留印好萊塢中國劇院活動的隨身翻譯;她也曾為大導演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及夢工廠動畫(Dreamworks Animation)執行長傑佛瑞凱森柏格(Jeffrey Katzenberg)擔任翻譯,邀請廣電總局到夢工廠參觀;之後也為派拉蒙前主席Brad Grey作翻譯接見來自上海電影集團代表參觀片場洽談業務,並為很多動畫、特效製作公司,以及當下最流行的VR製作公司進行翻譯,幫助他們拓展中國業務。吳曉思說,大部分中美高層會面都是私下、不公開的,除直接去片場參觀,也有的電影人不惜花重金,在自己比佛利山的豪宅內舉辦豪華派對接見潛在中國客戶。但比較遺憾的是,很多大型合作項目情況複雜,涉及利益方多,也有官方介入,有時領導突然下台,讓她參與過的很多談判或合作都無疾而終。最近一年,更是因中國限制資本外流,導致派拉蒙運籌多年的很多合作告吹。
 

文章標籤

mars07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西方有一類所謂的具像詩(concrete poetry) 或圖像詩(shaped poems) ,不僅用字母組成形像,有時還用字母提示聲音,那種詩當然也無法譯成無字母的中文。例如,Edwin Morgan 的那首ڊSiesta of a Hungarian Snakeڋڪ〈匈牙利蛇的小睡〉) ,它用s/S 和z/Z 排成s sz sz SZ sz SZ sz ZS zs Zs zs zs z 這樣的一行。這樣的排列,一方面提示:那條蛇伸長身體、頭尾細而中腹粗、帶有對稱的花紋。另一方面也提示:那條蛇會發出噝噝的聲音(像s 或z)。這樣的詩當然不可能用中文字的部首(視為等於英文字母) 來仿造排列,而試圖「翻譯」出它原有的含義。有哪一個部首等於s 或z 呢?6.6 許多人說過「詩無法翻譯」的話。2詩之所以無法翻譯,是因為詩是高度具有「文學性」(literariness) 的語言,它不僅要表達含義(meaning) 或用意(significance) ,更要透過字詞(words) 的選擇與安排來同時表現出形式(form) 或風格(style),而這種內涵與外形兼顧的努力,往往同時牽涉到義、音、形、境等四大層面。前面所說的具像詩,它之所以無法翻譯,是因為找不到對等的東西來翻譯出原有的形與義。其實,許多彰顯「以音佐義」的詩作或詩行,也是很難論文翻譯的(就算可以翻譯的話)。例如,Tennyson 有一首詩叫ڊThe Lotus-Eatersڋڪ〈食蓮者〉),詩中描述奧迪賽(Odysseus) 及其部下來到食蓮者的島嶼,島上一片昏沈睡意,吃了蓮的人便無力行動而無心返鄉。為了表現那昏沈睡意,詩中用了許多字帶有m, n, 和ng 的鼻音。如果你用中文來翻譯那首詩,恐怕就只能「顧義而不顧音」了。像ڊIn the afternoon theycame unto a landژIn which it seemed always afternoonڋ這兩行,若把它譯成「下午時,他們來到某地方,在那裡,似乎總是下午時」,這樣就失去了許多昏沈的m, n 的聲音。
 

文章標籤

mars07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19年的巴黎和會結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法語壟斷國際會議的侷面,啟用英語和法語的雙語傳譯進行談判,其中有一部分談判埰用同步傳譯的方式。多種語言的會議同步傳譯則始於1945-46年在德國城市紐倫堡(Nuremberg)舉行的國際軍事法庭對納粹戰犯的冗長審訊。噹時所用的語言有4種,即英語、法語、俄語和德語。同步傳譯的設備,由國際商業機器(IBM)制造供應。新加坡的同步傳譯工作,始於1957年民選市議會的第一次會議。這是根据馬紹尒政府時代的立法議院所定的政策。噹時,以人民行動黨議員佔多數席位的市議會所用的官方語言是:馬來語、華語、淡米尒語和英語。 1959年7月1日,新加坡成立民選自治政府後的立法議院第一次舉行會議的時候,所用的語言也是這4種。噹時,新加坡的第一任國傢元首顧德在會上以馬來語(國語)宣讀施政方針,翻譯社也首次由同步傳譯分別譯成英語、華語和淡米尒語。在1965年獨立後的新加坡國會,也沿用這4種語言的同步傳譯制度。

 

文章標籤

mars07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早期日爾曼人部落移民到英格蘭,英語就是從他們的語言中變化繼承下來。據《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記載。西元 449 年左右,不列顛群島國王伏提庚邀請“盎格魯的親戚們”來幫助他們對抗皮克特人。作為回報,他賜予盎格魯族東南部的領土。隨後他又進一步尋求支援,撒克遜族、盎格魯族與朱特族人紛紛前來。《編年史》記載,最終這些“移民”建立了七個王國。066 年諾曼征服後三百年內,英格蘭的國王只講法語。因此一大批法語辭彙進入了古英語,古英語本身也失去了大部分曲折變化,進化為中古英語。 1500 翻譯社年左右的母音大推移將中古英語變形為近代英語翻譯社。近代英語在英文翻譯莎士比亞所處的時英文翻譯期開始繁榮,一些學者將之分為早期近代英語與後期近代英語,分界線為 1800 年左右。隨著不列顛對全世界大部分地區的佔領和殖民,英文翻譯當地語言也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英語的發展。與英語最接近的無疑是弗裏語,這種語言現在仍然被在荷蘭北部弗裏斯蘭省的大約 50 萬人使用。一些人認為蘇格蘭語是與英語接近的一個獨立語言,而一些人則認為它是英語的一個方言。蘇格蘭語傳統上被認為是一種獨立的語言。除了弗裏西語外最接近英語的就是在荷蘭東部和德國北部的低地翻譯社撒克遜語。其他相關的語言包括荷蘭語、南非荷蘭語和德語。諾曼人於 11 世紀征服英國,帶來大量法語辭彙,極大的豐富了英語。

 

文章標籤

mars07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形、有音、有義的語文,一旦被使用,便有了語用 (pragmatic) 的層面,那也就是語境 (contextual) 的、情境 (situational) 的層面。如果把這一層面也列入考慮,除了意譯、音譯、與形譯之外,另一種翻譯便是「境譯」(situation[-based]translation)。4「境譯」是「以境譯境」,拿「某情境的特定用語」來翻譯「同一情境的特定用語」。例如,當手被夾到時,講英文的人說 “Ouch!”。把那感嘆詞譯成「哎喲!」時,並非音譯、意譯、或形譯,而是對應情境的「境譯」。同樣的,把書信起頭的「敬啟者」譯成 “To Whom ItMay Concern”,那也不是音譯、意譯、或形譯,而是對應情境的「境譯」。1.15 趙元任曾區分 “semantic translation” (語意的翻譯) 和 “functionaltranslation” (功能的翻譯)。5 一般的翻譯是前者:按原文的語意來翻譯。如果考慮的重點移到原文的功能 (即使用的場合、目的、與效用等),那就是「功能的翻譯」。其實,「功能的翻譯」就是考慮到說話情境的「境譯」。6 把 “Help!”譯成「救命啊!」,那是考慮到求救的功能。那句話用於翻譯社的場合,帶有求救的目的,也可能造成求救的效用。1.16 趙元任還區分 “literal translation” (字面的翻譯) 和 “idiomatic translation”(成語的翻譯);前者往往等同 “fine-grained translation” (細粒的翻譯),後者則等同 “coarse-grained translation” (粗粒的翻譯)。7 把 “I am as poor as a churchmouse” 譯成「我窮得像教堂的老鼠」,那是前者 (按字面細節來翻譯);把它譯成「我一貧如洗」,那是後者 (按整體大意依通順的 [中文] 成語來翻譯)。1.17 趙元任更分辨 “overtranslation” (過分的翻譯) 和 “undertranslation” (不足的翻譯)。前者是翻得過分了 (帶有多出的成分),例如把 “I put on my hat andwent on my way” 翻成「我戴上我的帽子而走上我的路」(其實譯成「我戴帽子,上了路」就好)。後者是翻得不夠 (帶有少掉的成分),例如把「我表妹」籠統的翻成 “my cousin” 而不翻成 “my female cousin on my mother’s (orpaternal aunt’s) side youger than myself”。

文章標籤

mars07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撇開「非文學類也可能帶有文學性」這一點不說,各種非文學類的語文成品,就算全無文學或詩歌的成分,也可能帶有翻譯時值得多加留意的特點。例如,廣播稿(script for radio-broadcasting) 雖然可以預先翻譯,卻要注意那是「針對廣大聽眾」以及它「必須講求時效」這兩個特點。因此,廣播稿既要譯得「容易聽懂」,也要譯得「不冗長費時」。例如,在一篇論翻譯的廣播稿中,假定有這幾句英文:ڊTranslations are like womenڄIf they are faithful, they maynot be beautifulڄIf they are beautiful, they may not be faithfulڄڋ要把這幾句翻成中文來廣播時,如果把第一句翻成「翻譯就像女人」,聽眾可能聽不太懂(翻譯的行為怎麼會像女人呢?);若翻成「譯文有如婦女」,聽眾也可能聽不太順(整句太文言了)。但如果譯成「翻譯的文字就好比女人」,那就更清楚明白,更容易懂了。接著的兩句若譯成「如果她們是忠貞的,她們或許就不是美麗的。如果她們是美麗的,她們或許就不是忠貞的」,這樣的譯文放在廣播詞中就真的太冗長太囉嗦了(確實faithful but not beautiful)。如果譯成「忠貞的或許就不漂亮,漂亮的或許就不忠貞」,那就既簡潔也易懂了。13.7 論文翻譯確實是「達」比「信」更重要。為了「達」,有時就要多用成語或俗話來翻譯。1把ڊYou took the words right out of my mouthڋ譯成「你把我嘴裡的話都拿去了」確實比不如譯成「你這句話正中下懷」。把ڊThe Czechsfind themselves astraddle. They acknowledge their future is inextricably bound tothe Soviet Unionڇs, yet ;ڋ譯成「捷克人民感覺到左右做人難,他們承認他們的前途跟蘇聯有難解難分的關係,可是;」。這樣的譯文確實把成語/俗話( 「左右做人難」、「難解難分」) 用到好處了。

 

文章標籤

mars07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只可惜,你會在看到一本好小說、一部好電影、一個好遊戲的時候興起「我來翻,多好?」的想法。但是你不會在翻閱一台電腦主機板手冊或是某軟體的Help檔時心想:「我來翻,多好?」問題在於翻小說、翻電影這麼浪漫的事情不是那麼容易碰到的。大部份做筆譯的譯者,翻的都是各式各樣3C產品的說明書。如果你學有專長的話,可以去翻醫療、法律、學術文件,那些價錢會比較好。如果你懷抱著崇高的熱血進入這一行,熱血很可能會在有機會翻譯到你超愛的類型小說前,就被「工廠自動化流程管理軟體」的技術文件給澆熄。通常老手會告訴你如何進入翻譯這一行呢?答案不外乎就是:去翻譯社練功;上外包網接案;去PPT翻譯版接案;參加出版社試譯。自己在家裡翻譯好喜歡的書,然後去找出版社出。去翻譯社練功:這或許是最實際的做法,但根據我兩度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投身翻譯社的經驗,其實翻譯社除了讓你認清這一行跟想像中有多大的不同之外,對翻譯能力的提升幫助不大。充其量你就是去那邊接觸翻譯這一行,然後等到忍受不了後就回家當合作接案譯者。翻譯社有良心跟沒良心的差異很大,你必須先上網做好功課,查查欲合作翻譯社的評價與新聞才行。好的翻譯社接案當然能讓譯者溫飽,不過除非有能力接專業性強的案子,不然你的收入跟付出會不成比例,而且還會牽扯到翻譯社付款延遲的問題,很容易導致青黃不接。

文章標籤

mars07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你想成為翻譯,以下整理幾個筆譯的主要管道,各有好壞,有興趣從事翻譯工作不妨嘗試接觸看看。一、 翻譯社/翻譯公司打開人力銀行搜尋「翻譯」,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琳瑯滿目的翻譯社工作。翻譯社的翻譯多半是外包,譯者收費以論件計酬為主,當然也有少數全職職缺,工作內容主要是把關譯者的翻譯情況,為譯文做審、編、修、潤稿的工作。全職工作不用多說,有固定薪水收入對於許多譯者而言就是一大福音,一般公司的基本福利也不會少。對自由接按的譯者而言,翻譯社的好處是案源較充足,當然,也必須先和翻譯社培養一定默契,才能穩定接案。缺點則是收入也將由翻譯社抽成。想成為翻譯社的配合譯者,透過人力銀行或直接至翻譯社徵才區應徵即可。多半的情況是譯者先選擇自己的專業領域和語言後,翻譯社將提供稿件供譯者試譯。試譯過稿後就會進入翻譯社的資料庫,靜後接案通知。二、 人力銀行外包網自由接案者的另一個案件集散地,便是數字人力銀行的外包網。論文翻譯類型的案子,又以104和518兩個人力銀行為大宗。透過外包網,意者可以直接對到業主,少了翻譯社抽成,收入相對較好。但另一方面,成為外包網會員都必須先付費,加上僧多粥少,順利接到案子的難度較高,案源較不穩定。因此如果有幸接到有長期合作機會的案子,如公司行號等,當然得盡全力表現,取得業主信任,以利爭取更多後續合作的機會。三、 其他個人接案平台說到其他接案平台,類型就比較廣了。以台灣來說,PTT Translate版是指標平台之一。同樣可以直接對到業主,不用付入場手續費,也沒有翻譯社抽成,價格自然更吸引人。缺點同樣是競爭者多,案源不穩定。如果不想侷限在台灣,國際上也有一些翻譯外包網站。如專司翻譯外包的Gengo,或是freelancer.com的翻譯專區,都是自由譯者可以嘗試的平台。

 

文章標籤

mars07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我們學外語的時候,常常聽到上英語課,中翻英課程,英語聽力課程,論文翻譯英語....等等,但我們好像鮮少聽到,學"美語"或者上"美語"課之類的講法,其實像是中翻英、論文翻譯英語、英語課、這類的講法,只是我們習慣這樣說,並不是真的就是正統的英語,因為英語起源較早,所以我們以英語稱之,1775年-1783年美國發動獨立戰爭,這場戰爭主要是始於是北美十三殖民地為了對抗英國的經濟政策,但後來卻因為法國加入戰爭對抗英國,而使戰爭的範圍遠遠超過英屬北美洲之外。因此,英國決定與當地的印地安人結盟,以增加勢力。在獨立戰爭初期,英國能夠充分利用皇家海軍船堅炮利的優勢控制十三殖民地的沿海城市,但對於如何控制內陸地區、及應對盤據內陸、熟悉地形、驍勇善戰的殖民地民兵卻束手無策。隨著法國海軍在切薩皮克海戰大捷奪得制海權,英軍於1781年的約克鎮之圍城戰役中慘敗投降,並於1783年被逼簽訂《巴黎條約》承認美國獨立,美國從英國中獨立出來,所說的語言雖然還是英語,但還是有些不相同的地方,有些用法美語跟英語還是有著落差,尤其我們在論文翻譯英語的時候,更是需要注意這些許的落差可能造成的意思不同。

 

文章標籤

mars07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國在招考條件中還特別聲明,擔任同步口譯工作的人必須能承受長時間持續的壓力,因為這項工作不僅要求專業能力,也需要在工作時絕對的專注及精確。在多元文化的聯合國工作,口譯員也必須能有效率的與不同國籍及文化背景的人合作。聯合國會議口譯員的工作性質是所謂的「同步口譯」,不同於「逐步口譯」。國際交流頻繁的時代,不論是政治場合或是經濟及文化活動都需要靠口譯來溝通。「論文翻譯」的譯員會在雙方談話時快速記下重點,為兩邊翻譯溝通。「逐步口譯」譯員的挑戰,除了必須具備專業知識及了解會談主題,有時遇到談話者跳躍式發言,還必須用清晰的譯句完整地表達出他的理念。同屬口譯工作,卻有不同的訓練及工作方法;不過,工作的基本條件是一樣的,除了語言能力及專業知識,還需要終身學習。
 

文章標籤

mars07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論是中翻英或英翻中,容易出現翻譯錯誤導致被誤解的例子比比皆是,由於語言的表面即帶有特殊的意義,容易讓譯者在未做深入研究之下而誤解,或是由於對該語言不精而翻譯出錯誤的詞句。各種語言各有難處,好比說中文的難處乃許多外國人在學習上覺得中文五聲的發音困難,或者文字字體本身過於複雜難於記憶和書寫;又比如說日文的困難之處在於動詞的各種變化,以至於許多人學習到動詞變化時嘎然而止;又好比英文的難處有時候其實不在單字的多寡或動詞時態的變化,有時反而是最不起眼的介系詞一類,多變化於細微之處卻難於精,有時一個用錯會把原意譯錯十萬八千里。

 

文章標籤

mars07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翻譯工作可分為文字翻譯及口譯,在國際機構招募的主要是口譯員。雖然許多從事翻譯社翻譯工作的人工作模式是「自由業」,沒有固定的雇主,以承接專案的方式,可能以工時計酬,聯合國的口譯員卻是領固定薪資,固定排班工作的職員。聯合國的文字翻譯及口譯員工作基本上是開放給任何有意報考的人,但是,聯合國雇用的人員都持有會員國的護照,而且聯合國的工作機會會考慮到不同國際人士的平均分配,所以專業條件就不是僅有的考量。在一九六零年代及一九七零年代,在紐約的聯合國總部及日內瓦和維也納的聯合國機構都有來自台灣的口譯員。在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之後,聯合國機構的華語口譯員多半來自中國大陸。一些已在聯合國機構服務多年、持中華民國護照的華語口譯員,也多換用聯合國會員國的護照。由於新進的會議口譯員年薪超過六萬美元,還有特別的福利,工作也很穩定,所以只要聯合國的招募單位在網站公佈招考,報考的情況都相當踴躍。不過,聯合國口譯員的工作性質有點像公務人員,對於事業發展有更大企圖心的人也不會長久戀棧,所以,上聯合國網站的攬才網頁就會發現,其實聯合國「會議服務」部門經常在招募不同語言的口譯員。
 

文章標籤

mars07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馬可波羅在遊記中所述的內容可信度不高,連該書的版本都沒有定數,有的有四篇,有的只有三篇。那些關於西方人看了這本書引發對古老東方國度嚮往的說法大約也是個傳說吧?他們介紹說這本書描繪當時中國的繁華、富庶,並要我們引以為自豪,我們的祖先也曾經闊過。看看書中那時哪裡有我們的國家?我們的首都北京被他們稱為“汗八里”,這裡是韃靼人、契丹人、突厥人、撒拉森人的樂園,哪裡看得到華夏的子孫?就是到了雲南這樣偏遠的西南邊陲,都是由韃靼人統治,韃靼人禁止我們打獵、撈珍珠,只為那忽必烈一人享用。在北京的北土城公園裡有忽必烈進入北京的大型雕塑,那神氣比解放軍進入北京城還要英武許多。法國大儒孟德斯鳩說韃靼人是世界的禍害,曾經兩次征服中國,但我們中國人卻不這麼看,還自豪地說我們的祖先曾經打到了歐洲,我們的歷史地圖在那個時代是多么的遼闊。那個年代按顧炎武的說法應當是中華民族第一次亡天下,按照“殖民地”的概念來看那時的中國只是蒙古人的殖民地。我們的文化是順從的,被人家征服了就直接認他為祖先,明時的江山被大清國侵占了,於是大家都蓄起了長辮,做了大清國的順民。但順從不一定是中華一貫的思想,清末反清鬥士們提出 “驅逐韃虜、恢復中華” 的口號,直接指出滿清就是韃虜,魯迅先生也提出成吉思汗應當是蒙古人的祖先。馬可波羅遊記由一個不可靠的人記的不可靠的傳說,讀了該書很容易得到這樣的判斷,但是對待歷史我們還缺乏評判的尺度和價值觀念的基本準則。

 

文章標籤

mars07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外使用的度量衡單位往往不同,翻譯社翻譯那些度量衡單位的名稱時,有時也真是傷腦筋。你是可以把ڊfeet, miles, meters, kilometersڋ翻成「呎/英尺,哩/英里,米/公尺,公里」,但你能把「依舊煙籠十里堤」的「十里」譯成ڊtenmilesڋ或ڊten kilometersڋ嗎?其實,今日一般的華里/市里等於500 米,但古代的華里有多長卻很難說準,所以把它譯成ڊten liڋ也不知要加注說它到底有多長。其他像「斤」、「斗」、「坪」; 等等一大堆非公制的單位,真的也都只好音譯成jin, dou, ping, ; 等等,然後盡量加注說明數量的差異了。9.7 中、外有極不同的食品、食材、食譜,要互譯中、外的菜單時,往往煞費苦心還不一定能達到要領。像英式料理中的ڊchicken tikka masalaڋ是什麼呢?要譯成「雞提卡馬沙拉」嗎?或「馬沙拉雞塊」(既然tikka 是chunks 的意思)?或「香辛雞塊」(既然masala 是a spice mix 的意思)?其實,那道菜是雞塊烤熟後,淋上黃黃的、乳酪狀、多種辛香食材調成的醬料。因此,或許譯成「辛香佐料烤雞」才接近其原意。那麼台灣的「麻油雞」怎麼翻成英文呢?光叫ڊsesame oil chickenڋ,洋人懂嗎?人家可能誤以為那是「芝麻撒在油炸的雞肉上」呢。或許叫它ڊchicken chunks boiled in water with sesame oilڋ(水加麻油煮雞塊),才比較明白,但這麼長的譯名好嗎?中、外是有極不同的飲食文化,因而產生許多很難翻譯其名稱的食品,例如:只能譯成「布丁」與「沙拉」的ڊpudding,ڋڊsaladڋ,以及譯成ڊpigڇs blood cakeڋ和ڊsticky riceballڋ而讓洋人不太明白的「豬血糕」和「麻糬」。

 

文章標籤

mars07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先談談社區口譯或商務口譯,這種『非國際會議口譯』工作內容可說五花八門,在台灣很多人稱這樣的工作為 陪同 (隨行) 口譯 或簡單性質的商務 (企業內) 口譯。如果僅是簡單的陪同,不涉及某一專業領域或商務談判,口譯員只要能熟練掌握日常英語的聽說就可以了,例如我的大學部學生就曾跟我說,本地翻譯社給他們的隨行口譯薪資是一小時台幣三百元,但大多同學還是非常躍躍欲試,其實只要注意自身安全,抱著累積經驗的兼訓練外語能力的心態去兼差,這樣低壓力的口譯工作其實也滿有趣的。 相對而言,我的一位研究所學弟主要以筆譯為生,長期從事國外遊戲軟體在地化翻譯,有次臨危受命擔任外國一家大型電玩業者來參訪的隨行口譯員,因為他對於專業術語和業界最新動態十分了解,他的薪資可以講到一小時四千元,外國廠商也覺得十分合理,一次就包下他七天的工作時間。說了這麼多,我想講的重點是- 『非國際會議口譯』工作內容與薪資波動範圍真的很大 !

文章標籤

mars07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一開始接觸論文翻譯是大三的時候莉莉老師的中英翻譯選讀,不過主要是理論為主,偏文學性質。這學期才會抱著學以致用的心來上習作課。不過想當然爾,上學期學的文豪們筆下洋洋灑灑的翻譯理論在運用上似乎和書本所描述的不慎相同。大多數寫作業的時候都在推敲原文中的意念和捉摸原著寫文章時候的想法,應用到理論最後只變成學期初的空談了。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期中小說翻譯作業,一開始因為沒有注意到其實原文還有很多,因此最後翻了長達十三頁的短篇小說,是大學生涯中最長的一份作業。在這份作業中,裡面有許多俄羅斯當地哲人所說的一句話,或是不熟悉的劇作中某一句台詞,在翻譯的時候便是一大難關,常常為了一句話翻遍各大網站,找到資料以後也要再行確認來源是否正確,終於找到以後通常都是一個下午又過去了。不過在翻譯的同時,因為需要理解每一個句子裡每個詞性以及分析好主要子句和附屬子句,讓我了解到我以前看文章的時候是多麼走馬看花,常常自以為已經抓到句子的意義了,實際上那只是個人的自作多情而已。翻譯文章的時候其實更能品嘗原文中的韻味,揣摩出男主角在大雪中迷路時那種心急如焚的感覺以及女主角等不到愛人那種傷心欲絕的哀痛,這份作業可以說是我目前做過最認真的作業,雖然成果不甚理想,不過真切地讓我看到我很多不足的地方。在翻譯的時候,我一直存在的觀念是翻譯者只是轉述筆者想傳達的意念,因此我在翻譯時變得墨守成規,作者筆下的東西一定要照樣翻出來,而作者沒有提到的絕對不能出現在翻譯中,這樣的觀念使得我翻譯的時候語句不通順,文章看起來也像是直接在網路翻譯系統直翻出來的作品,生硬拗口。我忽略到中文英文兩大語言系統有些地方本來就是不能融合的,堅持直翻就會造成不中不西的下場,可惜的是這種觀念我直到學期末才漸漸開始有所體會,之前的作業都會不由自主的跟著筆者的寫法走。在翻譯的時候我常有一種感覺,翻譯的時候其實很需要有一種靈感,看到原文以後,對的中文或是英文字句就會自然而然浮現在腦海裡。當沒有靈感的時候,往往就會事倍功半。如同第二堂課報告前人經驗談所說的,每個人說的方法都只有不停的練習,培養靈感的方法也就是自己多讀書還有多從各方吸血增加知識,從只能平鋪直述進步到能夠潤飾文章,這是我這學期所得到的。
 

文章標籤

mars07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早期日爾曼人部落移民到英格蘭,英語就是從他們的語言中變化繼承下來。據《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記載。西元 449 年左右,不列顛群島國王伏提庚邀請“盎格魯的親戚們”來幫助他們對抗皮克特人。作為回報,他賜予盎格魯族東南部的領土。隨後他又進一步尋求支援,撒克遜族、盎格魯族與朱特族人紛紛前來。《編年史》記載,最終這些“移民”建立了七個王國。066 年諾曼征服後三百年內,英格蘭的國王只講法語。因此一大批法語辭彙進入了古英語,古英語本身也失去了大部分曲折變化,進化為中古英語。 1500 翻譯社年左右的母音大推移將中古英語變形為近代英語翻譯社。近代英語在英文翻譯莎士比亞所處的時英文翻譯期開始繁榮,一些學者將之分為早期近代英語與後期近代英語,分界線為 1800 年左右。隨著不列顛對全世界大部分地區的佔領和殖民,英文翻譯當地語言也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英語的發展。與英語最接近的無疑是弗裏語,這種語言現在仍然被在荷蘭北部弗裏斯蘭省的大約 50 萬人使用。一些人認為蘇格蘭語是與英語接近的一個獨立語言,而一些人則認為它是英語的一個方言。蘇格蘭語傳統上被認為是一種獨立的語言。除了弗裏西語外最接近英語的就是在荷蘭東部和德國北部的低地翻譯社撒克遜語。其他相關的語言包括荷蘭語、南非荷蘭語和德語。諾曼人於 11 世紀征服英國,帶來大量法語辭彙,極大的豐富了英語。

 

文章標籤

mars07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形、有音、有義的語文,一旦被使用,便有了語用 (pragmatic) 的層面,那也就是語境 (contextual) 的、情境 (situational) 的層面。如果把這一層面也列入考慮,除了意譯、音譯、與形譯之外,另一種翻譯便是「境譯」(situation[-based]translation)。4「境譯」是「以境譯境」,拿「某情境的特定用語」來翻譯「同一情境的特定用語」。例如,當手被夾到時,講英文的人說 “Ouch!”。把那感嘆詞譯成「哎喲!」時,並非音譯、意譯、或形譯,而是對應情境的「境譯」。同樣的,把書信起頭的「敬啟者」譯成 “To Whom ItMay Concern”,那也不是音譯、意譯、或形譯,而是對應情境的「境譯」。1.15 趙元任曾區分 “semantic translation” (語意的翻譯) 和 “functionaltranslation” (功能的翻譯)。5 一般的翻譯是前者:按原文的語意來翻譯。如果考慮的重點移到原文的功能 (即使用的場合、目的、與效用等),那就是「功能的翻譯」。其實,「功能的翻譯」就是考慮到說話情境的「境譯」。6 把 “Help!”譯成「救命啊!」,那是考慮到求救的功能。那句話用於翻譯社的場合,帶有求救的目的,也可能造成求救的效用。1.16 趙元任還區分 “literal translation” (字面的翻譯) 和 “idiomatic translation”(成語的翻譯);前者往往等同 “fine-grained translation” (細粒的翻譯),後者則等同 “coarse-grained translation” (粗粒的翻譯)。7 把 “I am as poor as a churchmouse” 譯成「我窮得像教堂的老鼠」,那是前者 (按字面細節來翻譯);把它譯成「我一貧如洗」,那是後者 (按整體大意依通順的 [中文] 成語來翻譯)。1.17 趙元任更分辨 “overtranslation” (過分的翻譯) 和 “undertranslation” (不足的翻譯)。前者是翻得過分了 (帶有多出的成分),例如把 “I put on my hat andwent on my way” 翻成「我戴上我的帽子而走上我的路」(其實譯成「我戴帽子,上了路」就好)。後者是翻得不夠 (帶有少掉的成分),例如把「我表妹」籠統的翻成 “my cousin” 而不翻成 “my female cousin on my mother’s (orpaternal aunt’s) side youger than myself”。

文章標籤

mars07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也說過,在用字用詞方面,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有許多不同。翻譯「(貼身的) 背心」時,英式英語是ڊvestڋ,美式英語則是ڊundershirtڋ。同樣的,台灣的「國語」和中國大陸的「普通話」,在用字用詞方面也有所不同。翻譯ڊGuinness World Recordsڋ時,台灣叫「金氏世界紀錄」,大陸叫「吉尼斯世界紀錄」(香港叫「健力士世界紀錄」)。台灣的「計程車」和大陸的「出租車」(以及香港的「的士」) 同樣是ڊtaxiڋ。所以說,口、筆譯時要留意:針對不同地方的聽眾或讀者,那些有差異的字詞一定要用對才行。10.21 以上我們針對字詞的翻譯,說了不少原則以及應注意的事項。不過,實際翻譯時,原則僅供參考,注意的事項也只能注意。翻譯畢竟是一種藝術,藝術的功夫是不能一成不變的。翻譯中、英文的字詞時,我們確實要記住「詞無定譯」。為了信,為了達,更為了恰,是不能死死板板的把漢英或英漢字典所提供的字詞翻譯,生硬的套在任何譯文裡。把ڊthe general and his menڋ譯成「將軍和他的人」,是把ڊmenڋ的含義(「部下/士兵」而非「人」) 弄錯了。把ڊHe is a man about townڋ譯成「他是個有關城鎮的人」,則是既弄錯ڊaboutڋ的含義,也不知論文翻譯要靈活。其實,你可以把它譯成「他成天在城裡逍遙享樂」或乾脆譯成「他是花花公子/紈褲子弟」。
 

文章標籤

mars07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翻譯的策略有時的確也包括「語種」或「文類」的考慮,例如要不要像原文一樣用古語或方言,要不要像原文一樣用韻文,或要不要像原文一樣有詩的形式。如果論文翻譯的目的只是要讓人瞭解原文的含義,當然就可以不必跟著原文用古語、方言、韻文,也可以把原本是詩歌的原文譯成散文。如果翻譯劇本的目的不是要提供演出的台詞,而是要提供閱讀的作品,那當然就可以不管譯文是不是聽得懂的口語,只管它是不是看得懂的文字就好。5.7 翻譯的策略確實是根據翻譯的目的來擬定,而翻譯的方法則根據翻譯的策略來調整。例如,如果為了彰顯原作的「異味」(foreignness) 而採用「異化」(foreignizing) 的策略,譯文的詞語與內容當然就要保留源頭語的異國風貌,像把ڊDavid Copperfieldڋ譯成「大衛‧考柏菲爾」,便保留洋名洋姓的異國風貌。反之,如果為了讓讀者容易吸收而採用「歸化」(domesticating) 的策略譯文的詞語與內容便要更動為目標語的自然風貌,像把ڊDavid Copperfieldڋ譯成「寇大衛」,便有中文姓名的樣子。有人把「日行百里」譯成ڊtravel ahundred li a dayڋ然後註明一華里等於多少公里或英里,那是在英文裡保留異國風味的異化策略。如果故意不管是否正確而把它譯成ڊtravel a hundredkilometersژmiles a dayڋ,那就是順應目標語的歸化策略。25.8 大家都知道:口譯時,因為時間倉促而記憶有限,所以通常口譯者只能採取「光抓重點」的策略,不敢也不能採取「細節全要」的策略。在做筆譯時,如果翻譯的目的也是只想告知原文或原作的重點,這時便可以採用「節譯」(而
非「全譯」) 的策略,只把原文或原作的關鍵部分翻譯出來就好。

文章標籤

mars07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